说起来,《诗经》原来并不叫“经”,和孔子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孔子既非采集者、也非编纂者。
《诗经》原来叫《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其采集者和总编纂,是春秋时期的卫国人尹吉甫。
尹吉甫,华夏族人,在周宣王时期任太师,是中兴周朝的贤相。
尹吉甫也是目前可考最早的诗人之一,著有《诗经·大雅·烝民》、《大雅·江汉》等作品,因其编纂《诗经》,又被奉为中华诗祖。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现在很多人将孔子称为《诗经》的修订者,并引《史记》所言,有了“孔子删诗”的公案。
我认为这样说,对孔子是不公平的,因为孔子平生述而不著,其当时只是一个教育家,只是选取了大约300首诗出来作为教学之用,相当于做了一个选本,所以那时《诗经》又叫《诗三百》。
《诗经》之所以被称为“经”。
主要原因是孔子的成“圣”。
经者,典籍也。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孔子一生修订过的文本都全奉为“经”,不单是《诗》改称为《诗经》,《周易》也称为《易经》,加上《书》《礼》《春秋》,合称五经,都是儒家的典籍。
经的解释,在提问附加处已经讲明白了“三极彝训,其书曰经。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什么意思?就是天讲的道理,地讲的道理,圣人讲的道理,就是经,是不可更改的伟大的教导。
“彝训”就是日常的教导,但我看到一个回答把这解释成“天然存在的,长久存在的对人类的引导教导。
”---百度抄都抄不会。
《书·酒诰》:“聪听祖考之彝训。
” 了解一下?至于诗经,本来也不是“经”,而就是叫《诗》,因为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所以又被成为“诗三百”。
周朝之前是没有《诗歌》存在之考证的,直至周朝,建立了一个官职叫“采诗官”,专门负责收录各地民谣,按孔子的说法,就是用作对各地民俗风情的了解,并体察治理上的得失(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经》中大部分的诗歌都是来源于此,其余少部分则是士大夫们的讴歌之作、祭祀天地之作。
而《诗三百》被称之为‘经’,那也是西汉时候的事了。
总结起来,《诗三百》成《经》之原因有这么几点:第一,《诗三百》传是由尹国国君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
第二,孔子对《诗三百》评价极高。
孔子不但对《诗三百》给予了“思无邪”这么高规格的评价,同时也是孔子作为传导政治观、教育观的工具。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第三,孔子的地位极高。
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经过后世统治者不断追封,变成了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第四,西汉时期独尊儒术。
虽然这个时期的“儒术”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沦为了统治手段。
但也必须拉着孔子的大旗来“挂羊头卖狗肉”,武帝一看:《诗三百》孔子编的?嗯,儒家经典....孔子评价这么高?嗯,圣人教会....这玩意很主观啊?嗯,随便改嘛!于是乎,大手一挥,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此后,为了巩固《诗经》的地位,不但司马迁写作“《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历代儒学、理学家都不断的对诗经作疏作注,添加私货。
-----沦为教化工具之后的《诗经》,其实已经失去了作为诗歌审美旨趣了....以上,就是《诗经》之所以为《经》的由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