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寥寥四句,初读平谈无奇、由景即情 、平铺直叙,略显单薄;但咏梅诗往往彰显风骨,颂扬品格,深味其语意,经得住咀嚼反绉。
当时王安石二次罢相,赋闲居住金陵,综合风云激荡的变法经历,字斟句酌,吟诵而成!再读意境清幽,联系时事,感觉寄托遥深;品砸后方突出了诗人嶙峋孤傲、执拗顽强的个性。
王安石素有大志,力主改革时政、身体力行匡扶天下,其雄心壮志深得神宗皇帝赏识,变法初期皇帝异常信赖和支持他;但大刀阔斧地推广新法阶段,各项改革措施大多脱离实际,弊端丛生,难以施行;且任用非人,弄得怨声载道,反对声四起。
王安石刚愎自用,坚信自己绝对正确,谁对变法持异议就革职查办,进行无情打击;后来天下嚣然,民不聊生,这情形严重动摇了神宗的改革意志。
二次罢相后,新法渐行渐远,司马光接替执政后,毫不犹豫地全面废除了新法;此时王安石改革开放派人才全部被贬谪,无一例外地受到残酷打压,似乎“墙角数枝梅”,王安石历经沧桑,不改初衷。
他坚信改革大计功在社稷、泽惠苍生;所以,尽管改革令人心灰意冷,但诗人对理想,信念的忠贞不渝始终没变;依然“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尽管王安石变法失败了,但他个人品德无挑剔,“洁白之 *** ,寒于冰霜。
”,作为政治家,其风骨依然令人敬仰。
问题:王安石的《咏梅》诞生于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前言王安石的这首咏梅,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它的创作背景。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一、时代背景据说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
从这首诗的风格来看,内容比较内敛,梅花虽然处于角落,但是凌寒傲骨。
不肯低头的人格跃然纸上。
王安石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批判他的人说,他宋朝的衰落王安石是有责任的。
严有禧:惟王莽、王安石、贾似道三人力任为必可行,而皆以扰民致乱。
杨时: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
朱熹: 安石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奸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他的政敌司马光倒是为他说了几句公道话: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并非大奸大恶之人,只不过“不晓事,又执拗”而已。
从这首梅花可以看出来,王安石将自己比喻作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却是有“执拗”的坚强性格。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为何“执拗”呢,因为王安石并不认为自己“不晓事“,而是坚持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所以会说:为有暗香来。
。
认可王安石的人也不少:颜元: 荆公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
及既出也,慨然欲尧舜三代其君。
且公之施,亦彰彰有效矣。
用薛向、张商英等治国用,用王韶、熊本等治兵,西灭吐蕃,南平洞蛮,夺夏人五十二砦,高丽来朝,宋几振矣。
[87] 蔡上翔: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二、文学背景南宋文学家周紫芝说 :自古诗人文士,大抵皆祖述前人作语。
王安石的这首《梅花》诗也是如此, 化用南北朝的一首梅花诗而来:《梅花落》 中庭一树海,寒多叶未开。
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
上郡春恒晚,高楼年易催。
织书偏有意,教逐锦文回。
这首诗来自于《乐府诗集》,乐府诗集 记录了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的精华作品。
王安石这首诗化用了前四句,但是立意完全不同,可谓点铁为金也。
结束语王安石的是非之争是历史的一个悬案,近代史学家认为,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政策也比较适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偏差,有收益的也有受害的,改革总是有利有弊。
@老街味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