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怎么读

旱魃怎么读,第1张

旱魃怎么读 旱魃是什么?

旱魃(hàn bá),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孔颖达疏:“《神异经》曰:‘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 唐·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石灵《捕蝗者》:“本来大家商议要刨旱魃,后来袁大爹着人来叫抬龙王,不要刨旱魃,才改了主意。

”《说文》:“魃,旱鬼也。

”《诗经》孔疏引《神异经》:“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

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

一名旱母。

”《子不语》卷一《旱魃》里描写为:“猱形披发,一足行”。

袁枚《续子不语》又说:“尸初变旱魃,再变即为犼。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七:“近世所云旱魃,则皆僵尸,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

”杜甫《七月三日》诗:“退藏恨雨师,健步闻旱魃。

”值得一提的是,“魃”多与“旱”组合,极少单用。

即使单用,还是“魃”不离“旱”。

民间传说宋真宗时,旱魃作怪,竭盐池之水。

真宗求助于张天师,天师就派关羽去降伏。

关羽苦战七天,降伏了妖魔。

真宗感其神力,封为“义勇武安王”。

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五月十三日,后民间便多于是日举办关帝庙会,祈求关帝显灵逐魔消灾、普降甘霖,并把这天称为雨节。

且以为是日必雨,所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

倘若不雨,则求之关帝必验。

道教中也有记载,旱魃出世,方圆百里之地尽皆滴水无存。

《山海经》原文:“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

叔均乃为田祖。

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山海经》所记雨神称应龙。

与雨神对应的是旱神,称女魃。

应龙和女魃还被引入黄帝与蚩尤之战中,足见此话已开始历史化。

旱魃神话对后世创作影响颇大,如《神异经·南荒经》云:“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所之国大旱。

一名格子,善行市朝众中,遇之者投著厕中乃死,旱灾消。

” 《山海经》里最惨烈动人的故事,是黄帝与蚩尤大战。

书中《大荒北经》等多处记载:蚩尤经过长期准备,制造了大量兵器,纠集众多精灵,向黄帝发起攻击。

黄帝派应龙到冀州之野去抗击他。

应龙是长着翅膀的飞龙,发动滔天洪水围困蚩尤。

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应龙的军队迷失在漫天风雨之中。

黄帝听说雷泽里有雷神,长着人头龙身,雷神的座骑夔牛,经常拍打自己的肚子,能发出惊天动地的雷声,就杀了无辜的夔牛,用他的皮做成大鼓敲打起来,震破蚩尤的凄风苦雨。

黄帝又派了天女魃参战。

魃身穿青衣,头上无发,能发出极强的光和热。

她来到阵前施展神力,风雨迷雾顿时消散,黄帝终于擒杀了蚩尤。

应龙和魃建立了奇勋,但也丧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

应龙留在人间的南方,从此南方多水多雨。

魃留居北方,从此北方多干旱,她无论走到哪里,都被人们诅咒驱逐,称为“旱魃”。

我国幅员辽阔,自古以来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古时人们将许多自然现象归之于鬼神的支配,如干旱,就认为是“旱魃”作怪。

旱魃的传说起源很早,如《诗经》里就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的诗句。

古代神话《山海经·大荒北经》中上说:当年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使狂风暴雨大作。

黄帝则请来女魃,使风消雨止,打败蚩尤,并将蚩尤杀死。

后来女魃没法再回到天上,就在地上住下来。

她所居之处,常年无雨。

这女魃就是旱魃。

汉代以后,有关旱魃的传说越来越多,旱魃的“形象”也各不相同。

有的把旱魃说成是一只怪兽,如汉代的《神异经》中就说魃“长二三尺,裸形,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并说魃出现的地方必有大旱。

若能捉住这只怪兽并将其投入厕所,旱灾就会消除。

也有的把旱魃说成妇女生出的妖怪,如宋人朱彧在《萍州可谈》中说,民间传说有的妇人能生下像鬼一样的妖怪,如果不捉住它就会飞走,这就是旱魃。

因此,要消除旱灾,首先就要严惩生了妖怪的妇女。

严惩的方法是将认定生了妖怪的妇女捉住,押到神坛上曝晒,据说这样就能求下雨来。

有的地方是向妇女身上泼水,如有一年中原地区大旱,有人造谣说某家的妇女生了旱魃,众人便将这名妇女揪出来,一起向她身上泼水,谓之“浇旱魃”。

还有的将死者的骨骸当作旱魃,如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中说,求雨时须“取死人骨埋之”。

传说东汉河南尹周畅为解除旱情,将洛阳城边一万多具客死者的骨骸妥善埋葬,结果如愿得雨。

约至明代,尸骨也便成了旱魃。

明清时期,以僵尸为旱魃的观念十分流行,由此派生出“打旱骨桩”、“焚旱魃”等求雨习俗。

《明史》中记载的民俗说,每遇干旱,人们便发掘新葬墓冢,将尸体拖出,残其肢体,称作“打旱骨桩”。

虽然明王朝下令禁止此风,但直至清代,此风在民间仍很盛行,且由“打旱骨桩”进而发展为焚烧尸骨。

这种习俗也见于外国,如俄罗斯有些地区的农民,一旦遇到旱灾,常去挖出醉酒致死者的尸体,将其沉入最近的沼泽或湖泊之中,甚至也有残其肢体的行为,以此来求得雨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077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