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这是因为以讹传讹,你错我错,大家都错,形成习惯,想改也难,干脆将错就错,不再纠正。
比如“无毒不丈夫”本来是“无度不丈”,代代相传,明知是错,也没人再去纠正了。
依据古汉字,明明知道某些字传承错了,为什么不能改正过来?汉字作为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记录方式,承载了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文化演变的历史进程。
打结绳记事起,华夏始祖们就有了字符记录的雏形。
黄帝时期的史官苍颉造字,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汉字。
甲骨文的出土,将中华的文字史提前到四,五千年。
正是这些细小的文化基因,成就了中华文明史上的许多鸿篇巨著,记录了勤劳的先祖们与自然抗争,农耕文明进步的点点滳滴,谱写了大量的诗赋华章,在悠久的文化传承史中,文字也不断的縯变,发展,仅史料有载的,汉字己达八万之多。
漫长的文字传播过程中,难免有所误传,有些文字甚至谬误千年。
最明显的,如“射”和“矮”这两个字,音读反了。
“射”字为一寸之身,是矮的意思,应念“矮”。
“矮”字为放手之矢,应念“射”,偏又念“矮”,就像新出的产品,一出来名称叫混了,以讹传讹,误导千年。
除了念混了的,还有许多念错了的。
特别是在一些姓氏中,如“寸”不念寸,读cuan。
仇不念chou,而念qiu。
著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镛,这个查不念cha,而念zha。
在古文中,有许多通假字,如:“不亦说乎”说通“悦”。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的意思。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后面 的“知”通“智” 。
“对镜帖花黄”帖字通“贴”。
“止有剩骨”止通“只”。
这种情形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人抱怨,古人写错了叫通假字,现代人写错了叫错别字。
其实不然,古时通假字分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叠韵通假。
这要我们在平时阅读中细加辨别。
最具争议的是杜牧的那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大多数人念xie,我认为念xia才对,这么念才押韵。
若说杜牧不懂韵律,那么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怎么讲?刘禹锡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又怎么讲?关于这个问题,前不久教育部有回应,说古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应念xie,理由很狗血,说是大多数人念xie,少数要服从多数。
说到这里,回答正题:依据古汉字,明明知道某些字传承错了,为什么不能改正过来?可能是为了照顾大多数读错的人。
再一个就是遵从大家的阅读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