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命运弄人”的故事。
李广赫赫有名,但是始终没被封侯,封侯的却是卫青、霍去病这些外戚。
这样的情况,怎么不叫出身高贵的正直人士扼腕叹息、拍案而起?但是,李广没有封侯,并不是因为卫青等人的陷害,也不是汉武帝的偏袒——千古一帝的刘彻,如果在这样的大事上都偏袒外戚,他能够开疆扩土、建不世之功吗?李广没有被封侯,是他自己没有达到封侯的标准。
汉朝武将封侯,是有严格的标准的:杀敌多少、斩首几何,可以晋封什么爵位。
著名的李广,就没有达到封侯的功勋。
是的,你没看错。
这不是因为李广仁慈、不肯滥杀,而是因为他根本不是进攻型人才。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很明显是防御型将领。
在西汉对匈奴采取“守”的战略态势时,李广是很出色的将领。
问题是汉武帝时期,开始反击匈奴,不仅要“御敌于国门之外”,还要“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要主动进攻,要开疆扩土。
这并不是李广擅长的!个人才能以及军事思想,跟不上时代的精神,他是掉了队的老兵。
他曾为守护边境立了很多功劳,但是当他出击进攻之时,置身于陌生之地,他连侦察地形、了解敌情都做不到。
他最终自杀,原因是“失道被责”。
后世读书人会很气愤:就是迷了路,为什么要责备他!但他不是普通人,他是军事将领啊。
他带着千军万马奔腾厮杀,连路线都没有了解清楚,难道他没有失误与责任吗?他是一个生错了时代、坐错了位置、领错了任务的可怜人。
在中国文化中,形容一个人的不得志或者说不如意,可以用这一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在中国人心里的地位不高,就不在这里一一表述了,而李广,却在中国的文化中,是一个很出名的人物。
作为一个将军,他被称为飞将军,拥有一门无双的射技。
唐人曾做诗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也有唐人做诗曰: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李广英勇无敌,曾令匈奴胆寒,一生 与匈奴七十余战,为二千石的封疆大吏四十余年,却至死没有封候,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叹息。
实际上,李广难封,也跟个人的功绩、能力及为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李广处于汉景帝与汉武帝年间,西汉王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后,他一改文景两位皇帝,休养生息,以战略防御为主的国策,开始对匈奴进行反击。
集全国之人力物力,开始北击匈奴。
在这个时候,李广、程不识等在对匈作战消极防御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老将,已经有些不时宜了,他们也没有能力担任起率领大汉铁骑大规模反击匈奴的任务,只能看着以外戚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少壮派将领脱颖而出,后来居上。
当然,李广的不得志,和他个人的军事才能也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一个老将,李广擅长战斗指挥,骁勇善战,拥有无双的射技,敢于和匈奴打硬仗、恶仗,但在战役与战略指挥方面,李广还是有很大的弱势的。
在历史上,李广曾先生担任骁骑将军,前将军等职,五次率军参加反击匈奴的战役。
而这五次作战,李广的表现却与飞将军的名称有些名不副实。
不是吃了败仗,损兵折将,就是迷路失期,让人大跌眼球。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对大规模骑兵作战,李广是缺乏的,这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原因。
而这一切,哪怕是为他鸣冤的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
比如说,李广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连个警卫都不设置,“不击刁斗以自卫”,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这种作法,一方面,面对来去自如的游牧民族,没有防御和应急能力,一方面,幕府中无文书籍事,也没办法进行战斗经验的总结。
而最可怕的是,他的部队在军纪上,做不到严厉及如臂使指,没办法令行禁,旅进旅退。
也就形成不了真正的战斗力。
这和《孙子兵法》中的“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是矛盾的,所以,李广注定了会劳而无功,际遇坎坷。
而李广本人政治敏感性差,也决定了他不会被重用。
比如在七国之乱中,李广凭着自己的武勇,也立下了战功,曾在乱军中救了梁王一命,但他却无脑地接受了梁王的将印,却让他吃了大亏。
梁山虽受到窦太后的喜爱,但他只是一个藩王,你一个朝廷的将军,接受了一个诸侯国的将印,你让皇帝怎么看待你?而李广记仇,心胸狭窄,也注定了他成不了大事。
作为一个名将,襟怀坦荡,有容乃大。
但李广呢,他被闲置期间,曾在蓝田一带射猎,有一次他带着随从趁着夜色外出,喝得大醉才踏上归途。
路过霸陵亭,而当时的霸陵尉看到了李广不够恭敬客气,呵斥李广不该违禁夜行。
哪怕随从告诉他这是李将军,霸陵尉也不依不饶,说道:现任将军尚且不得夜行,更何况故将军!于是直接扣了李广一个晚上。
虽说霸陵尉的态度不好,但人家也是一个守责尽职的官员,李广不检讨自己的过错,却对霸陵尉怀恨于心,后来李广出任右北平太守后,就将霸陵尉调到自己的军中,斩了人家。
“即请霸陵尉俱与,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这件事就看出了李广的心胸,比起卫青差得太远。
还有,李广的军功不够,决定他无法封侯。
有汉一朝,对军功十分看重,非刘氏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
这在刘邦临终之前的白马之盟时,就定下的调子。
为李广鸣不平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李广的事件,多是其个人武勇,比如说夺马出逃,神箭却箭,力射石虎等。
然而在他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中,并没有什么拿得上台面的大功,而他身为将军,也犯了不少错误。
比如说,李广治军不严,他肯与士兵同食同睡,但整个李广的军队,军纪差,行军队列不整,这就决定了他的战斗力不强。
而与其同时代的边将程不识,对李广治军的评价如下: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
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李广的军队,士兵们愿为其卖命,但一旦遇到匈奴来袭,就顶不住,而我所率的军队,虽然在军心上未必如李广,天天列阵很辛苦,但匈奴人找不到我们的弱点,也无法占我们的便宜。
而明朝的黄淳耀也曾评价李广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
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
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
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李广非大将之才,他的部队没有组织纪律,可以打顺风仗,但遇到了硬仗,很容易被击败。
司马迁描述李广的战绩,也多是在上郡时,以百骑抵御匈奴数千骑,凭着无双的射技,射杀对方的将领,解鞍纵卧等,这只是一个禆将的职责。
但大规模战争,摆兵布阵,以堂堂正正之兵,不动如山,侵略如火,李广是做不到的。
另外,以李广的功劳,也达不到封侯的标准,有汉一朝,封侯的标准如下:1、斩获敌军重要的将领,比如说王、相、将军、阏氏等。
2、斩敌千级以上。
3、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
4、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儿子可以封候。
从这几个方面参照,李广的战绩就不够看了,李广在文景两朝主要是对匈奴的防卫,则在武帝时的五次出击匈奴中,三次未遇敌,二次全军覆没。
李广歼敌不够,也没有俘获敌方的重要将领,甚至有不少的败仗。
自然是无法封候的。
结语李广难封,他的悲剧,有时运不济的方面,也与自身的缺点有很大关系。
所以,我们在叹息李广不得志的同时,也要多做一些深刻的思考。
但历史往往是诡异的,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多优秀的人物,却因为一些机缘,最终以完美的化身融入历史,不得不让我们沉思。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道尽了人们对李广的无限期待、无穷追慕!李广是不幸的,生前征战一辈子,连一个侯爵也未得到。
李广又是幸运的,身后流芳数千年,其荣耀令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的帝王将相也瞠乎其后!不知道我说得对否,我是木子君,记得关注我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