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读音

生查子读音,第1张

生查子读音 《生查子·元夕》写了什么生活情形?

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時,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词是写正月十五灯节,回忆去年灯节,用灯好,月明,人团圆反映出自已欣悦的心情"月到"两句,用圆月象征两人的爱情,一向传诵人口,下面描写今年灯节,灯,月依旧,只是人事己非,因此触目伤怀,不胜悲痛。

我是一缕英雄,为您解答《生查子·元夕》这首词是宋代欧阳修的作品,写于元夕。

“元夕”就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自古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夕”在宋代是最盛大的一个节日。

《生查子·元夕》原词如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词牌名解释《生查子》,词牌名,“查”读音为“zhā”。

《生查子》是唐代的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陌上桑》、《绿罗裙》,敦煌曲子词也要这个调子。

根据词话记载,唐代韦应物曾写有这首词,可惜散迭。

今存词最早的是唐代末年韩偓的《生查子》:“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

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

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生查子》,双调,四十字,仄韵。

元、明两代以来,词学家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

在汲古阁刻本《六十名家词》中的校注,清代著名词家万树的《词律》中,还有清代的《钦定词谱》中,都用“双调”这个名词,这其实是不准确的说法。

“双调”是宫调名,词虽然有上下两叠,或者也叫上下两片,但只是一调,不能称为“双调”。

“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没有这样的用法。

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

重,读音为(chóng)。

(欧阳修绘像)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解读欧阳修的这首词作于元宵节的夜晚,元宵节在宋代也叫“元夕”,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元宵节的灯会也是非常盛大的,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

开封府绞缚山棚……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

自灯山至宣徳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

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

(元宵节花灯)由此可见,在宋代,元宵节是人们非常期盼的一个节日,也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是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

欧阳修所选取的场景就是元宵灯节的晚上,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元宵节往事回忆,写物是人非之感。

全词语言通俗,浅显易懂,自然流畅。

词作内容情事几乎一目了然,但词作构思巧妙,又很有新意,这集中表现在词的分片上。

词人通过女子对去年元宵夜晚的回忆起笔,欧阳修以女性的视角切入,这是欧阳修词作的一大特点,也就是所谓的“男子作闺音”。

词作开篇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是女子回忆去年和心上人的美好约会,这两句也点明了时间——元宵节的晚上,也点明了地点——元宵节的花市。

词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了一个温馨而浪漫的夜晚,这为接下来主人公的出场做好了情境的渲染和铺垫。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二句,此时月亮徐徐升起,皎洁的月亮就好像挂在柳树稍上一样,如水的月光洒在地上,与心上人相约在黄昏之后共叙衷肠。

元宵节的夜晚火树银花、灯火通明,此时灯光与月光交相辉映。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妩媚多姿的柳树稍的映衬下,明月显得是那样的善解人意,那样的温馨浪漫,在这样一个温馨浪漫的夜晚,怎么能辜负如此的良辰美景呢?灯光、月光、柳梢似乎都成了爱情的见证。

在花前月下相会的一对情侣此时共叙衷肠,他们沉浸在这美好的夜晚,词作没有交代他们在说些什么,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猜想他们在说什么,在这样美好的夜晚,与心上人共叙衷肠,就已经足够了。

词作上片人与景交融,情与景交融,词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美好的意境。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匆匆,很快成为记忆。

如果说上片是回忆去年的元宵节的话,下片就是在写今年的元宵节了。

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了回来。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二句,又点明了今年元宵节的环境。

“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还是那么皎洁,灯市还是那么绚丽,今年的元宵节和去年的元宵节是一模一样的,而那个去年相约黄昏后的人呢?“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二句,这是词中人的主旨所在,也是词中人抒情的主体。

去年相约的那个人今年不在了,在茫茫人海中,在元宵节的夜晚里词中人苦苦地寻觅,可是依然不见踪影。

词中人心情沮丧,泪水夺眶而出,打湿了自己的衣襟。

“不见去年人”一句已经将寻寻觅觅,不见踪影的伤感包含了进去,“泪满春衫袖”就进一步形象化了这种伤感。

下片在今昔元宵节夜晚的对比中,将物是人已非的伤之情,惆怅之情抒发了出来。

而今年元宵夜的美景也变为伤感之景,月光与灯光辉映的夜晚将词中人的伤感进一步烘托出来,对比愈加明显。

上片中月光、灯光、柳梢都成了相约的这一对情侣的爱情见证;而下片中相同的景物,相同的环境则成了词中人形单影只的见证。

尤其是“泪满春衫袖”一句中的“满”字,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伤感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生查子》写法的艺术特点词中小序“元夕”,也叫上元节,就是现在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的灯会自唐代就已经成为了风俗,如唐代诗人崔液在《上元夜》中就写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写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这些诗句正是写元宵节灯会的情景,苏味道诗中的“花”正是被装扮成节日彩灯的花灯。

元宵节不但是观灯赏月的好时节,也是恋爱中的情侣约会的良好时机。

在灯光阑珊处的元宵节夜晚,在月光灯光下的甜蜜浪漫,词人只用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将情侣在元宵夜约会的情景展现了出来。

“月上柳梢头”是在写一个温馨浪漫的夜晚,而“人约黄昏后”一句中,约会的情侣是是观花灯去了吗?上片的结句如水穷云起,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一种写法像极了《诗经·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所营造出的氛围,情侣约会的甜情蜜意溢于言表,这也在情侣心中会留下了美好而又难忘的回忆。

《生查子·元夕》上片写去年,下片写今年,元夜、灯光、月亮、人等字面互相关照。

两片文义并列,但词意稍有变化。

诗歌重叠方式运用于全章的,在《诗经·国风》中比比皆是,每章字句大同小异,或易词申意,如《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文义循序递进,回旋往复的音节对于简朴的歌词有增强表情的功用。

双调的词有重头与换头的分别,重头的词上下片字句调式完全相同。

《生查子》就属于“重头”词。

词人欧阳修根据歌词的特点采取文义并列的分片结构,就形成了章节的重复,颇有歌词反复一遍,有回旋往复的地韵致。

《生查子·元夕》对后世词作的影响这首词对后世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如南宋词人王迈《南歌子》:家里逢重九,新篘熟浊醪。

弟兄乘兴共登高。

右手茱杯、左手笑持螯。

官里逢重九,归心切大刀。

美人痛饮读离骚。

因感秋英、饷我菊花糕。

王迈《南歌子》词中上片写“家里逢重九”,下片写“官里逢重九”,就明显有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中“重头”的写法。

再比如在南宋词人吕本中的词作《采桑子》中上片写“恨君不似江楼月”,下片写“恨君却似江楼月”;辛弃疾《采桑子》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识尽愁滋味”。

以上列举的几位词人的几首词作散文写法,很明显有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写法的痕迹,亦或说是欧阳修这种方法的运用或者翻新。

小结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具有的《诗经》中《国风》那种明快、浅切、自然风味,则是其他词所不具备的。

从这一层来说,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在情与景交融、人与景交融、甚至是词作本身的表情达意上,的确是一首非常好的词作。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指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098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