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单位一领导的父亲去世了,他按照风俗,蓄须守孝35天。
直到“五七”过后,才剃须理发。
由于领导的父亲属于高龄去世,因此我们也曾跟领导调侃过几句:“您这光蓄须还不够,得结庐而居三年呀,得申请‘丁忧’呀。
如此一来,您这位置就空出来罗。
”当然,说归说,今人早没有了“丁忧”这一说了。
这都是古代官员们的事了。
“丁忧”一词出自《晋书.袁悦之传》: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丁忧“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
在古代,子女按礼丁忧,任官者必须离职。
期限三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汉代时,丁忧制度已经盛行,对于官员父母丧而不“丁忧”者,一经查出,将受惩处。
由于官员丁忧,须去职三年,这对于紧要位置而言,不利于政策的连续性。
特殊时期,朝廷会行“夺情”,即强招这些丁忧期间的官员起复为官。
明朝张居正当年甚得万历皇帝倚重,其父去世后,小皇帝对他施行“夺情“,此举遭到了士大夫的强烈反对,当时被小皇帝压下去了。
但后头张居正死后,这事又被翻出来。
万历皇帝也翻脸不认人,把这作文章清算,使得张居正死后也没个好名声。
所以,在古代,丁忧很严肃,夺情要谨慎。
远不像今天可以随意对待父母之丧。
也有把”丁忧”这事儿扩大化的。
清朝的姚启圣就耍过这招,他因事与朝廷不谐,竟以家中乳母去世,申请丁忧。
这就是利用“丁忧“做挟制文章了。
关于”丁忧”的这些事,都是古代传下来的礼仪制度。
过去的人们,对于父母恩情,回报的形式是有规可循的,当然,这在表达了孝义的同时,也成为了政治斗争的手段之一。
谢邀。
是为警醒人们,务必感恩父母,而制定的道德礼仪制度,也叫丁忧。
其内涵是道德礼仪,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准则。
其中,恩德是人们之所以执行丁忧的根源。
也就是,有了恩德,就必须实行丁忧。
而自古以来,父母的恩德大于天,就是说,父母含辛茹苦,任劳任怨,从来都是无怨无悔。
就连羊羔都能跪乳,乌鸦方知反哺。
更何况人呢?所以,古代就是为了加深人们对父母的感恩,才制定了道德礼仪制度,叫丁忧。
才疏学浅之见,望斧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