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为什么要从旧孟津改到桃花峪?在2013年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取代原来的课本中的河南“旧孟津”,桃花峪成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 ,往下游方向迁移了88公里多,为什么会要这样调整呢?看下图:一条河流为什么要划分上游、中游、下游?一条很长河流,如我们国家的长江、黄河河长都在5000公里以上,它的流量、流速、比降、落差、补给类型、季节变化,泥沙含量等在不同河段水文特征有很大差别,还有的河流在不同的河段地形特征最为明显,这些都是我们划分河流上中下游的依据,可以说通过每段河流不同的水文特征帮助我们认识河流,每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又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河流,如黄河泥沙多,长江流量大,这些是它们自身标签。
一条河流根据河段的不同水文特征,就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一般来说,上游多山区性河道,比降大、流速快、下切侵蚀力强,多急流瀑布、形成了峡谷地貌,中游比降小,流量增多,流速却减小,河流侧蚀能力强,出现弯曲,沉积作用明显,多形成谷地平原。
下游地形主要为平原区,支流减少,河水与海水相融,水文特征复杂,沉积作用加强,形成冲积三角洲平原。
看上图,对于黄河而言,它发源于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位于我们国家第一阶梯,穿过第二、第三阶梯,注入渤海,而我国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黄河河道受地形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水文特征,在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界点恰好在桃花峪附近,这个地方水文特征有了较大差别,比降大,流速变快,出了山口后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地势开阔,河流流速变慢,河流多弯曲,泥沙堆积作用显著,形成的华北平原。
而孟津至桃花峪段,直线距离88公里,旧孟津属于黄河劈开太行形成峡谷性河道,从桃花峪开始变为平原性河道,换句话说,桃花峪是平原河道的开始,并且开始形成地上河了,因此要把孟津调整为桃花峪作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更为合理。
下图为孟津至桃花峪的地形剖面,可以看出还有相当大的比降,偏峡谷性河道。
感谢提问,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由河南省洛阳的孟津改到郑州的桃花峪是有原因的,主要与地势有关,而且再说具体点就是与河南省的地势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河南地处我国华中地区的最北部,东接山东和安徽、西与陕西相连、南临湖北、北界河北和山西,区域总面积约为16.7万平方公里,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陆域面积中排名第17位。
不仅如此,河南省还是是我国户籍人口最多的省份,约为10852.85万人(山东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数量持平约为10005.83万人,四川户籍人口约为8722万人)。
从大的区域环境来看,河南省处在我国华北平原南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总的地势呈西高东低之势,具体变现为河南省的西北、西以及南三面分别被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以及大别山包围着。
很多人都知道,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之一就有太行山脉,而河南的西部恰好就位于太行山余脉以及伏牛山的东西两侧,也就是说河南省处在了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通过进一步分析河南省的地形就会发现,“旧孟津”这个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处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而桃花峪这个分界点则正好处在了两大“阶梯”的交界处,属于山地和平原的衔接处。
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由旧孟津改到郑州的桃花峪,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划分方法,除了上述地形、地势等原因外,黄河干流的泥沙淤积、河床与河堤以及干流支流的数量等也与上游存在较大的差异。
由于桃花峪以下河段落差小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一些河段的河堤便成了分水岭,这使得黄河下游支流本来就少的情况更加糟糕,除了少数支流汇入外,基本上保持干流一支独流汇入渤海。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