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怎么读

致怎么读,第1张

致怎么读 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到底什么意思呢?怎么才能做到?

王守仁的致良知什么意思?怎么做?这实际上是“陆王学派”理论体系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梳理一下“陆王学派”的由来。

众所周知,北宋有两位理学家兄弟,哥哥叫程颢,弟弟叫程颐。

他们同时拜周敦颐为师,程颢继承了周敦颐的学说,后经陆九渊的发扬,到王守仁完善,形成了“陆王学派”;而程颐则受到邵雍和张载的影响较深,后经朱熹的完善,形成了“程朱学派。

”这两个学说是对立的,“程朱学派”认为:“性即是理”,也就是规律在事物出现前就已经存在,人应该按理来做事。

(这个学派不涉及问题,下面不展开);而“陆王学派”认为:“心即是理”,事物是在人心里的反映。

这两种学说实际上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

其次我们梳理一下“陆王学派”的理论脉络:一、程颢阶段。

程颢认为“万物一体”,人与万物之间的联系就是“心”,但私心或私欲会使人失去这种联系,只有用“恻隐”、“不忍人”之心`用真诚一心去做,才能体现这种联系。

二、陆九渊阶段。

陆九渊在程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他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是理”,在陆九渊看来,现实、现象只包含心的世界。

三、王守仁阶段。

王守仁坚持心即是理,他进一步阐述说:“心即理也。

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又说“心之体,性也。

性即理也。

”王守仁的思想更加旗帜鲜明,他认为没有心,就没有理。

心为宇宙立法,理是由心立的。

人对事物的第一反应,也就是本能、本性的反应表明,人的内心里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种直觉的认识就称之为“良知。

”所谓“良知”,就是对良善的认知。

所以人应当遵从良知去做。

而那些找借口不去遵从良知的人,其实就是出于私心、私欲。

只要人人遵从良知,那么“满街都是圣人。

”“致良知”就是王守仁哲学的中心思想。

心学归于致良知!王阳明心学三大核心理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三种理论是阳明先生自龙场悟道后逐一发展形成的,致良知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何谓良知? 这里的良知不是狭义范围内的内心善良等,它是广义的,是对事物的一种优越认识,它是“心即理”的升华,心即理认为,心是本源,有了心事物才能产生事物的理,而“良知”则是心对事物的优越认知。

致,对应的是“知行合一”。

致,是一个过程,即“知行”的过程,“知行”不断交替循环,会不断产生新的“良知”,致无止境,良知亦永无止境。

如何才能做到“致良知”? 其实答案已经给出,就是不断的去“知行”,让知行合而为一,方可致良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157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