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原名叫什么

矛盾的原名叫什么,第1张

矛盾的原名叫什么 沈雁冰为什么起笔名—茅盾?

现代文学巨匠——茅盾1927年夏秋间,正在编《小说月报》的叶圣陶接到友人署名“矛盾”的小说稿《幻灭》,他觉得“矛盾”二字一看即知假名,于是就在“矛”字上面加了个草头,以免反动当局查问原作者。

这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名字的由来。

其实,当时的茅盾并非“新星”,他的原名沈雁冰早就蜚声文坛了。

茅盾1896年生于浙江桐乡县,1913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館编译所任职。

五四运动的爆发,促使他专心致力于新文学运动。

1920年,茅盾接办和改革《小说月报》,与郑振锋、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我国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文学”;同时他自己也写评论,搞翻译,与封建复古派、“鸳鸯蝴蝶派”进行论争,大量介绍俄国和北欧被压迫民族文学。

1921年茅盾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共产党。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在广州、武汉等地做宣传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他的思想一度陷入苦闷和彷徨。

反映这种思想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就是这时写成的。

1928年7月茅盾东渡日本,之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1930年从日本回国,即与鲁迅一起参加筹备和领导“左联”。

此时创作上也获得巨大成就,陆续写成《虹》《路》、《三人行》和以《春蚕》、《林家铺子》为代表的大量短篇小说。

而从1930年开始构思至1932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子夜》则是茅盾创作的高峰。

《子夜》的主人公吳荪甫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民族工业资本家,全书即以吳荪甫在公债投机市场上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斗争而告破产为中心线索,穿插描绘了吳荪甫对其他中小资本家的并吞,对罢工工人的剝削和镇压,对家乡农民暴动的敌视;几条线索交织成一幅(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广阔图画,深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宣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的被产。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茅盾在汉口、广州等地编《文艺阵地》,1939年到新疆学院教书,1940年从新疆返回途中去延安参观,并在“鲁艺”讲学。

然后辗转重庆、香港、桂林等地。

抗卜战期间创作有长篇小说《腐蝕》、《霜叶红于二月花》、剧本《清明前后》等。

1946年底曾去苏联访问,归国后写有《苏联见闻录》等书。

1948年底,茅盾由香港取道大连、沈阳到北京。

建国后,茅盾除了担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外,在培养青年作者和从事文艺评论方面作了不少工作,著有《夜读偶记》、《鼓吹集》等论文集。

十卷本《茅盾文集》收有他过去的主要作品。

逝世前几年,茅盾撰写了长篇回忆录(未完成),发表了三十多年前的旧作、长篇小说《锻炼》。

沈雁冰,1896年7月出生于浙江嘉兴桐乡,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以及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子夜》、《春蚕》等。

1981年逝世。

沈雁冰之所起名茅盾,是由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肆屠杀,国内形势严峻。

沈雁冰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汉抵沪,住在景云里。

恰好此时鲁迅、叶圣陶也住此处。

沈不便出门,又没工作,生活上出现了问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投稿,可许多报社不登其文章,导致他写文章时内心十分矛盾,所以在手稿上署笔名为矛盾。

后来,他把手稿给叶圣陶看,叶看后非常高兴并决定发表在《小说月刊》。

可叶圣陶认为矛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人名,且矛不像姓氏,在当时恶劣环境下又现如此尖锐笔名多不好,就自作主张在矛上加上草头,改成“茅盾”,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296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