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san

pusan,第1张

pusan 古代“爹爹”的称呼到哪个年代改称为“爸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爸爸”这个称呼古已有之,在三国张揖编写的《广雅》中就有解释道:“爸,父也。

”一般是古代南方人对父亲的称呼,如明代张自烈编写的《正字通》中写道:“今南夷呼父曰波盖此字转也,按南史谣本作爹,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做爸字。

”直到现在,南方还有不少方言还是以“爸”做为父亲的称呼,如我之老家浙江台州即是如此。

而“爹”字,《南史》中称:“荆土方言谓父为爹”,可见南北朝时期为荆州地区的方言。

但在宋朝官修的《广韵》中称:“爹,北方人呼父,与南史不合。

”再到现在,作为对父亲的称呼,“爹”的分布非常广,基本上全国各地都有方言以爹称呼父亲。

产生这种不同,我认为是在历史长河中,随着人口的流动和文化的交流而发生的变化。

但“爹”和“爸”一样,在古代都有很强的地域性。

那爸爸一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全国流行起来的呢?具体时间不可考,大概是在清末民国时期。

那时候随着“国门被打开”,南方沿海地区成为了我国最早接触世界的地区。

当时大量的南方年轻人开始接触新学思想,甚至赴海外留学,如孙中山、周恩来、蒋介石、胡适、鲁迅等等,他们后来逐渐成为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广泛的活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相应的也将南方本土的文化习惯推广到了全国。

尤其民国及之后,南方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文人作家,如鲁迅、朱自清、巴金、矛盾、钱钟书、钱穆、徐志摩、郁达夫、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等,全部来自南方。

他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从散文、诗歌到通俗小说,几乎垄断了中国文坛。

而作为南方人,他们在写作时难免会因此混入自身的语言习惯,使的一些南方方言逐渐在全国流行。

就像我们现在的一些网络语言,如杯具、蓝瘦、囧、绿茶逐渐融入生活成为常用语言一样。

从“爹爹”到“爸爸”的演化,应该体现了不同时期,南北文化的兴衰交替,这种变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发生过无数次。

另外爸爸这个发音,是婴儿第二容易学会的发音,第一个是“妈妈”,所以“爸爸”这个发音在70%的人类语言中有相似的含义。

随着对外文化的交流,国外口语中“爸爸”等近似的发音有着相同的含义,对我国“爸爸”这一称呼的推广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以至于现在很多人认为“爸爸”这个词是舶来品。

最早期中国对于父母的称呼,就是“父”和“母”或者是“考”和“妣”,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于书面。

如收录劳动人民诗歌,偏向口语的《诗经》中就有无数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这样的句子。

而对于“考妣”,《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并不特指已过世。

但到秦汉时期之后,逐渐发生了变化,父母逐渐演变为正式的书面语。

而“考”和“妣”,开始特指已经去世的父母,并在前面加上先字。

这时期“翁”和“爷”或者“耶”开始成为常用的对父亲称呼。

如《史记》中项羽要把刘邦父亲烹杀,刘邦便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翁在古代一般除了父亲,还常被称呼老者,长者,后来逐渐演变为丈夫或妻子的父亲,如翁姑,翁婿等词中即是此意。

而关于“爷”和“耶”的称呼,最著名的就是《木兰辞》中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写到:“今人不以贵贱呼父皆为耶,盖传袭已久矣。

”因此有些版本的《木兰辞》中“爷”会写作“耶”,现在一般会解释为后者为前者的通假字。

这个其实才是中国最常用,延续最长的父亲口语称呼,在古代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作为主流。

后来逐渐演变为对祖父的称呼,但是直到现在很多词汇和地区的方言中依然被保留,如“爷儿两”或“老爷子”当中依然被解释为父亲。

“翁”和“爷”是在古代流行很长时间的称呼,除了他们之外,不同朝代对父亲又有不同的称呼。

如唐代,父亲和儿子交谈时称呼自己,或者儿子对父亲表示亲切的称呼会用“哥”。

清代梁章钜《称谓录》云:“淳化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

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

”另外需要知道的是,在古代,口语中大人一般指的是“父亲”,只是到了后期,有些贪官污吏为了溜须拍马厚颜无耻的称呼上司为“大人”,但依然为少数,更不能公开。

要一直等到清朝,“大人”才开始成为百姓或下级对上级官员的称呼。

所以电视剧中,如果看到清代以前的古装剧,称呼某某大人,其实是谬误的。

除此之外,在历史上或者不同地区,父亲还有“家严”、“家尊”、“家君、”、“达”、“大”、“伯”、“叔”、“舅”等等称呼。

现代人一般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影视剧中古代人似乎都叫父母“爹娘”,但事实并非如此,古人也叫“爸爸妈妈”,只不过这两个称呼的起源时间并不完全相同。

单就“爸爸”而言,多用于口语,起源很早,成书于三国魏明帝时期的《广雅》中《释亲》篇就有记载:"爸,父也。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语言文化更是丰富,各地方言众多,对父母的称呼更是数不胜数,而“爹”和“爸”作为现今流传最广的对父亲的称呼,它们的流行并非偶然。

“爹爹”也是口语称呼,一般在北方,这个称呼指的是父亲,然而在南方有些地区,这个称呼指的是祖父,如客家话中把祖父叫做爹爹(da da)。

“爸爸”则是南方对于父亲的称谓,不过现在在全国范围内都以此称作父亲,究竟何时起这个南方常用称谓延及北方,已经难以考证,但跟南方经济重心超过北方应该有些关系,而这段时间,就是唐宋时期,的确,在宋朝,"爸爸"的称呼的确出现在北方一些地区了。

“爸爸”完全遍及北方,可能是在晚清以后,清朝国门被轰开以后,南方沿海地区是我国最早接触世界的地区,其思想、教育程度都普遍强于北方,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是深刻影响到民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

而且民国时期的文豪,南方人的数量远远超过北方人,而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一定方言本就是常事,前阵子上海关于“姥姥”和“外婆”之争也体现出这一特点,在方言实力更强的民国,这特点会更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328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