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问题我已经见过无数回了。
看了一下别的回答,基本上都说明朝火器强于洋人,那么请问,为何明朝会把洋人不要的佛郎机和处于低端水平的12磅加农炮(红夷大炮)当宝贝呢。
一般提到明朝火器,很多无脑的蛋白质都会先搬出三板斧——三眼铳、佛郎机、红夷大炮,然后再搬出那些只有图片没有任何实物的花里胡哨的玩意大肆吹捧。
比如说把迅雷铳这种比三眼铳多了几根管子的破烂吹嘘成世界上第一种转管火器,让人笑掉大牙。
蛋白质对于明朝,往往是缺什么吹什么,比如说火器烂就吹嘘火器,甚至把清朝的火器篡改成明朝的,这不要脸的程度比棒子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比如说这个清末淮军装备的山炮,就惨遭蛋白质的篡改。
言归正传,对比一下明朝和西方的火器。
当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火器实际上是啃大元的老底,外加捡洋人不要的破烂。
比如说,火门q这种原始火器到了明朝不仅被使用了200多年,甚至被绑上了三根q管,成了著名的“三眼铳”。
只不过这玩意到了清朝随着火绳q在民间普及成了巫师的法器。
而且,明朝火器还停留在q炮不分的时代,这跟洋人比实在是垃圾。
论多管火器,我西洋风琴炮如何?西洋火门q西洋早期火绳q,如果对比明朝和洋人的火器,不好意思,那是在侮辱洋人。
西洋后装炮,就是被津津乐道的佛郎机,只不过这玩意解决不了气密性的问题最终被前膛炮取代,成了民间用于自卫的玩具。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人员零伤亡占领亚娘鞋炮台以后缴获了44门1-2磅的佛郎机炮,被他们当破烂来看待。
后来明朝也捡到宝了,那就是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是一种长身管前装滑膛炮,口径大约是12.5毫米,略小于5英寸,推测为英制12磅炮。
勉强属于中型炮,跟同时期洋人的32磅炮、48磅炮、64磅炮相比可谓是小炮。
但是无奈的是就这玩意也被当成神器,可谓是乡巴佬没见过世面。
怎么说呢,虽然没有多么先进,但也没有一直落后。
在明朝前期,火器的发展与世界是同步的,多少还有点领先(轻火器种类上),那时候整个世界都是火门q的时代,因为射速、装d、使用都是硬伤,所以很难成为独立兵种,一般情况下是配合弓弩和刀q的。
明朝比同时期的欧洲领先在一个管理理念上,将火器部队独立成军,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神机营。
事实上神机营早期所依仗的火器并不是什么高大上,装备最多的是快q,就是金属管子里插火箭,那时候大家都很清楚d丸的杀伤力还是有限的。
后来宣德时期,火铳的铳管加长了,这样一来d丸获得加速度的时间也就长了,速度更快,杀伤力也就更大。
因此这个时期开始,明军从神机营到卫所军都开始大规模的装备了手铳和三眼铳(d丸比火箭便宜)。
但是军队真正依赖的远程杀伤武器还是弓弩,虽然明军一直在和蒙古人发生着大小各种规模的磨擦,但似乎经过了几十年的制度摧残,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已经退化了。
颓废的卫所、受压迫的工匠、不受重视的理科,使得明国的军人并没有把曾经领先世界的扳机结构用在火器上,反倒是1450s在亚平宁半岛意大利的城邦国里出现了早期的火绳q,然后到了1490s,成熟的火绳q就问世了。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欧洲的火器开始大规模的领先中国。
当然了,明国并没有一直止步不前,在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冲突中,明政府开始仿制了一批又一批的西洋军火以求自保,并且一定程度上也派遣了学士来澳门跟葡萄牙人学习火炮的使用。
再加上戚继光、赵士桢等人对火器的改进发明,明代的中后期的军火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高。
但是坑爹的财政制度使得先进的或其根本无法充分的装备到每一个士兵的手中。
而且明军的军火先进优势也只是在东亚东南亚东北亚地区才能发挥出来,与同时期的欧洲相比,依然是比较落后的。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之所以动不了中国,还是因为欧洲国家处于殖民时代初阶,没有足够的后勤力量和军事动员力进行跨洋作战,不只是同时期的中国一直被骚扰,在南亚的第一王者印度莫卧儿王朝也是一样,甚至包括日本也算是。
火绳q在技术上是采用的比欧洲先进的日本火绳q的技术,但是腐败的帝国工序使得火绳q量产出来之后问题频出,以至于大多数士卒为了安全起见还是挥舞着已经被世界淘汰了的火门q。
在火炮方面,明军非常重视后膛长炮也就是佛朗机炮的使用,在15世纪,这种火炮遍布欧洲,一直到16世纪上半叶,也是世界火炮的龙头军,但是随着物理学的进步,前膛炮的威力被进一步加强,欧洲又开始转型到前膛加农炮的时代,并且规划出了各种炮型,按照炮d的磅数和火炮的口径分为了1、2、6、10、12、18、20、24、32、48、52磅炮用途各不相同。
传入到中国的是12磅舰载加农炮,后来还有18磅和20磅传入,虽然名字是带有一定歧视意义的“红夷大炮”,但是这却成了明军在面对日益崩溃的东北边境和东南海防的神兵利器。
不过明朝对于红夷炮虽说能够自己仿制,但是真正将它发扬光大的却是自己的宿命敌人——满清。
总的来说,自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后,大明的火器就没有强过欧洲过,当然了,也没有那么落后,就是差个几年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