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的领导课

周一清晨的领导课,第1张

周一清晨的领导课 回顾2017年,最让你受益匪浅的十本书是哪些?

2017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各种盘点蜂拥而至,照例要盘点年底的书单。

对照我自己,今年买书600册,读了70册左右,距离往年读书的速度越来越慢。

这大概也是好事,书读多了总是贪多嚼不烂,慢下来读书总会有所收益。

所以,我自己的十本书只能代表自己的阅读兴趣。

追寻历史:一个记者和他的20世纪,【美】白修德著,石雨晴 柯雨辰译,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10月版,定价:88.00元白修德,本名西奥多·H.怀特,1915年生于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地区,在大萧条时期长大,哈佛大学毕业,师从汉学家费正清,大学毕业后成为《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他就是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里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的美国记者。

在河南灾荒的时候,是他深入重灾区发现了真相,撰写了文章,拍摄了照片,带给了蒋介石。

当时白修德的文章逃过了国民党内部的审查,直接刊登在了《时代》周刊上,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蒋介石才接受了河南饥荒的真相,紧急调运了粮食,进行援助,才没有导致更多的人员伤亡。

这大概是一个记者所能发挥最大的影响力,他影响了一个领袖的决策,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一个好的记者就算相信英雄可以改变世界,并不代表他会成为他们的传声筒和附庸。

他对这些大人物的判断和看法构成了这本书最有趣的部分。

他相信通过与这些大人物的交往,他参与了历史,并作出了自己清醒的判断。

他在回忆录中用第三人称写作的方式就是不断地提醒自己(读者)不要过于迷信大人物的魅力。

对大人物的除魅是现实政治的必然部分。

最危险的书: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战,【美】凯文·伯明翰著,辛彩娜 冯洋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定价:86.00元在20世纪的英语文学史上,《尤利西斯》从诞生到封神之间,经历了无数波折,这些文学之外的公共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认知视角,让我们认识到,一本名著的诞生绝非是作者本人可以把握的,它的出版史,传播史,评论史,这些都是一本名著诞生的必要环节。

而《尤利西斯》更为重要的地方在于,它恰好诞生在现代主义成型之际,它的出版和传播正好为现代主义提供了一个典型性的文本,它为对抗抗传统,争取言论自由而战。

说《尤利西斯》改编了一个世纪的文学走向,也改变了法律对文学的定义也并不为过。

写作和出版《尤利西斯》的故事,就清晰地体现在了这本书中,我说的是这本《最危险的书》,作者是哈佛大学任教的凯文·伯明翰,这本书有个副标题叫“为出版《尤利西斯》而战”。

想了解乔伊斯一生的人可以去读传记作家理查德·艾尔曼的煌煌巨著《乔伊斯传》,而想了解《尤利西斯》的故事的人可以读这本《最危险的书》。

另一种美,【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著,李以亮译,花城出版社2017年10月版,定价:32.00元为诗歌辩护,并不意味着为一个职业、书店、藏书家、易于感动的读者、二十岁青年的读物而进行辩护。

甚至不是为诗人辩护,因为他们离诗歌很远,正如律师离法律很远,或者,如登山者离云彩一样远。

为诗歌辩护,意味着捍卫人性的基本天赋,即我们体验世界奇迹的能力,发现宇宙,另一个人、蜥蜴、栗树叶子所保存的神性的能力,体验惊讶和面对惊讶而许久说不出话来的那种能力。

这种能力不萎缩,人类就不会消亡——但是,这种能力在变弱,更糟的是,几千年来,每种文明都曾把诗歌(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出现)置于人类一切努力的核心,而现在,却不是这样了。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美】盖伊·特立斯著,范晓琳 姜伊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版,定价:65.00元这本书共计三部分,其中每一部分都曾单独出版过。

第一部分中收录了特立斯写纽约城里那些无名小人物的文章,“它代表着青年时代的我眼中的纽约,里面混杂着各种惊奇和敬畏。

它使我认识到这座城市是那么破烂不堪,有那么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

第二部分《大桥》中,特立斯为了描述建桥工人这个流动的群体,花费了两三年的时间去深入他们的生活,不仅去走访他们的工棚,还经常与他们一起爬上距离海面将近二百米高的钢梁和绳索,有时候他还跟随那些建桥工人一起回家,途中差点出了车祸。

只有这样深入他们的生活,才能写出关于这些关乎他们灵魂的文字。

第三部分与前两部分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写到了很多社会名人,娱乐明星。

我在开篇提到,这个时代最大的新闻就是娱乐新闻,社会名人的隐私八卦。

但是身为记者,是否就意味着要躲开这些名人,去发掘一些更有代表性,更有社会正能量的新闻呢?其实不然,有价值的新闻不在于选择的对象是娱乐明星,还是普通人,而在于记者如何去发掘表面新闻报道之下的冰山。

儿童法案,【英】伊恩·麦克尤恩著,郭国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定价:38.00元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是我十分喜欢的作家,他的写作水准十分稳定。

从1975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开始,一两年一部小长篇,基本没有失手过。

而且第一部小说集就获得了毛姆奖,之后的很多作品也都在文学奖项上斩获甚丰,《赎罪》(2001)之后,麦克尤恩的小说已经从小众文学变成了主流文学圈的奇迹。

随着商业的成功,麦克尤恩的写作主题也有着很大的转变,熟悉他的小说的读者都知道他有个外号叫做“恐怖伊恩”,他的早期小说中充斥着很多骇人听闻的主题,很多作品都有性交、乱伦、手淫、不动声色地杀戮,以及被掠夺的童贞这样的故事。

直到1990年的《无辜者》他才逐渐摆脱这个困扰他多年的称号,开始进入一个历史小说的新起点。

但是从近几年的写作看,尤其是2012年的《甜牙》,主题是文化冷战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及这本2014年出版的《儿童法案》,主题是宗教与世俗化伦理冲突,我们不难看出,麦克尤恩的写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开拓了一个新的写作疆域。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美】伊丽莎白·杨-布鲁尔著,陈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版,定价:98.00扬-布鲁尔曾是汉娜·阿伦特的研究生,在阿伦特的指导下完成了学业,在1974年成为了一名哲学博士。

她也是阿伦特晚年最亲近的人之一,有这种亲缘和学术传承的关系,扬-布鲁尔后来才完成了阿伦特的传记《汉娜·阿伦特:爱这个世界》(1982),这是研究阿伦特思想的权威传记,简体中文版迄今出了三个版本。

对于同一本书的不同译本,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在不同的时代,对同一本书的解读是不同,所以我们才需要不同的译本,每一个译本都是崭新的,都是思想向我们这个时代的一次新的敞开。

经典是常读常新,译本亦是如此。

就如同杨-布鲁尔传记的第二版序言中提到的,阿伦特1975年去世,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生活在移动电话和电子网络的生活之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阿伦特生活的那个时代,似乎距离我们这个时代愈加遥远,她也不可能在书中预言到的我们这个时代的各种思潮,如何修订她的故事,让新一代的读者感兴趣呢?杨-布鲁尔提及到她的困惑,说她有时候想修订阿伦特的传记,更好地适应当下和年轻的读者。

很明显这个想法是不现实的,阿伦特时代的历史已经终结,我们能做的只能再现她在那个时代的生活,让新一代读者在阅读时候,寻找到一个打开那个时代的入口,进入到她生活的那个世界,并寻找到与我们当下契合的呼应之处。

东风:法国知识分子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美】理查德·沃林著,董树宝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定价:68.00元沃林的《东风》有个副标题是“法国知识分子与20世纪60年代的遗产”,这里的遗产有多重的含义,学生运动的革命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但是“五月风暴”之后,法国知识分子大概有一个失落就在于,他们不再是法国知识界和学术界的主角,知识分子从此只能退守到书斋中,制造出一场场知识场域的学术性革命。

历史的舞台让给了新一代的革命者。

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美】彼得·盖伊著,骆守怡 杜冬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2月版比起中庸路线,现代主义者们总体来说更加热衷于政治或教义极端。

就以詹姆斯·乔伊斯或者亨利·马蒂斯为核心人物的自由主义而言,节制适度在很多现代主义者眼中是相当地中产阶级和无聊乏味——这两个名词往往被他们视为同义词,但是这一点并不让人感到惊讶;他们就像上了瘾了冒险家,只有在美学安全区域的边缘甚至以外的地方才是最得心应手的。

所有的现代主义者都毋庸置疑地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不同寻常、标新立异和实验性很强的东西显然比那些耳熟能详、司空见惯和按部就班的东西更加魅力无穷。

因此,也许我们在探寻更大共性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是贴切的比喻就是,现代主义就像一个富有情趣又分布广泛的大家庭,虽然各个成员的表现千差万别,却在根本上与所有的家庭一样联系在一起。

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上、下卷),【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定价:138.00元这是我今年读过的印象最为深刻、收获最大的访谈实录。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下卷的最后有布尔迪尔撰写的关于访谈形式、结构、沟通、写作等这些细节问题的经验总结,对媒体人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其中有一段话表明了布尔迪厄对访谈的真实态度,值得单独摘录出来:“访谈完全可以被视为一种思想活动,旨在通过忘掉自我,真正达到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方式的目的。

与人为善的态度意味着把受访者的问题当成自己的,也是一种依照这些问题的独特的必然性,实事求是地加以把握和理解的能力,这是一种知性的爱,一种赞许必然性的眼光,一如‘对上帝的知性的爱’,也就是爱自然秩序,斯宾诺莎认为它是知识的最高形式。

”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英】唐纳德·普拉特著,张兴文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里尔克自己充分地认识到,他的生活与创作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关联。

从以下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小心保留自己的文集,尤其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特地将自己的书信出版授权给那些他曾经向之吐露心曲的人。

事实就是这样:作为罕有的诗人的范例,他筹划了一种完全献身于艺术的生活,创造了他生命的艺术作品。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充分地赏读这些作品,就必须去了解它们产生的环境——命运的突变,苦难与伟大,存在的危机,所有这些都给作品打上了印记。

在里尔克诗作中有如此多的魔力,我们必须知道究竟什么样的人才会成为魔法师。

因为本是读书人的关系,相对接触的书多些,就总结下2017年受益匪浅的几个系列,几个类别吧。

1、《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肯福莱系列共9本。

几个感触:我们平静的30多年来之不易,世界的变幻带给个人、家庭、国家的牺牲是如此之大,震撼不已,悲叹不已。

其二,作家的笔端是如此了不得,百年线条,真实历史背景下展开如此之多的历史事件,展露批量的其人其事,主次鲜明,格局高远。

可读性、权威性、知识性、受用性,无与伦比。

2、《金刚经说什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系列、《克里希那穆提传》、《人的宗教》、《宗教经验之种种》、《与神对话》系列、铃木大饳系列,坎贝尔系列等,宗教信仰精神方面的书,2017年可谓高歌猛进,该有2、30本之多。

精神的支撑力量,需要精神的食粮作保障。

它们不是神秘的,虚幻的,它们带来甚至超过物质的受用。

3、《人工智能》、《智能革命》、《未来简史》等,这一类别的书,应该说只要是工作缘故,需要翻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大多数通俗读物。

这次新技术革命,其影响超出普通人的观察,建议至少翻翻这三本书吧。

4、《生命》、《生命是什么》、《物理学的未来》、《心灵的未来》等。

有关生物基因的书开了一个头,估计会是我2018年的重点。

简单说,未来生物学就是科学,科学就是生物学,你说要不要关注吧。

大概就是这四大类吧,至于中国历史,经典名著,还是翻看了些,这些是基本资粮。

一本书自然会带出另一本书,只要喜欢上阅读,那就永读不完了,惊喜不断,当然有时也惆怅愁闷,呵呵。

2017的书单列列吧,给2018做个榜样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372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