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绿江南岸

又绿江南岸,第1张

又绿江南春风又绿江南岸什么意思?

(一)"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出自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的全文如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诗的大意是说: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出诗人的立足点,也就是今天扬州市南部的长江边,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今天的江苏镇江市)。

与这边的“瓜洲”是那么地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乡所在的钟山也就隔着几座山。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思乡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还是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知不觉皓月已经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二)"春风又绿江南岸"妙在何处描写江南春风和春景的诗句,也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最爱和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名篇名作。

白居易的一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那是对江南的最好赞美。

苏轼的一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那是一幅唯美的春景图。

王安石的这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也可以说是炒到极至的春风曲、春光图。

一是妙在一个"绿"字上。

"绿"一般作形容词使用,如绿叶、绿色等,但在这句诗里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无法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长江南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而一个"绿"字既有色彩的描述,又把看不见的春风写得如此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活灵活现,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二是妙在一个"又"字里。

"又"字把春风春景的变化和重复体现的客观真实,并注入诗人更多的复杂情感。

我们知道四季的轮回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对春天的向往和赞美,人也好,动植物也罢,都是共通的,无论经历了怎样的严寒,经受了多少苦难,只要能顶过严冬,一切可以重新再来。

"又"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新的生命,带来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向往。

三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犹如一种蒙太奇手法,把无形的看不见摸不到的风,用"又绿"这一拟人化的手法,把时空进行浓缩,把真实的看似静止的画面按下快进键,给人营造一种动态的写生描绘,似乎这春吹到哪里,哪里便绿意盎然。

我们从这句诗里,可以感知春天的动态感和画面感。

(三)"春风又绿江南岸"其隐藏着的含义其一,春风又绿江南岸,看似一句写景的佳句,实质也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就像我们把上世纪改革开放比作春风、春湖一样,这首诗中的“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

“春风”实指皇恩。

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官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诗人感到欣喜。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含蓄而又精妙。

其二,这句诗又表达了诗人矛盾之心。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就是最好的注释。

因为诗人真心喜欢江南的这一抹绿,但为了政治抱负却要离开这片喜爱的江南绿,这一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这样的绿?这是一种基本的自然矛盾心态,更深一层的矛盾,笔者认为,源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来源于这次重新入朝,对变法图强的政治理想前景的不可预测,来源于闲云野鹤与政治抱负的难以取舍。

关于政坛与田园的取舍,这也是古今为官从政者的共同矛盾问题,如诗经中所言“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更如唐代诗人所写"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等都是把春草绿与仕归否这一矛盾联系在一起的。

本句诗也是如此。

古往今来,纵观历史变迁,我们发现这些才子佳人谁不想拜将封侯,谁不想平步青云,功成名就?谁不想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实现政坛成功与闲云野鹤的完美统一?但这一理想却没有几人能实现,所以绝大多数人只能二中选一,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结语总之,"春风又绿江南岸"是《泊船瓜洲》这首诗的诗眼,是描写江南春天景色的千古名句,形象、生动、传神。

更蕴含着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既是对人生政治仕途的向往,又是对田园生活的留恋,更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复杂矛盾心态,从而在这一对立统一中体现诗意的完美!

和煦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

此句一语双关,既是实指春风拂煦,百草竞茂,又暗喻皇恩浩荡(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杂花生树,春色无边,诗人结束贬谪生活,奉诏回京复职,变法图强的政治主张又有了推行下去的希望。

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契合,触景生情(或可说景由心生),情景交融,千古佳句。

此句中“绿”字的使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修辞炼字的典范。

据南宋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

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

现代诗人臧克家认为:这“绿”字,在视觉上是给人以色彩鲜明的感觉,在人心上,引起春意无涯的生趣;但我嫌它太显露,限制了春意丰富的内涵,扼杀了读者广阔美丽的想象。

如果不用“绿”字而用“到”或“过”,反觉含蓄有味些。

现代教育家程千帆认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的确很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对于植物的绿化作用,但还不如《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除却春风沙际绿”这个“绿”字。

因为在那一句中,春风与绿究竟是两样东西,诗写由于春风,江南岸变绿了。

这和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用意略同。

而这一句则以为并非春风能使草水呈现绿色,而是春风本身就是绿的,因此吹到之处,水边沙际,就无往而非一片绿色了。

以春风为有色而且可染,是诗人功参造化处。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正是文艺的美妙处,个人觉得,“绿”字其实最为精妙。

如用“到”字,表示只是完成了一个动作,没有写出春风所产生的视觉感受。

如用“过”字,又次之,给人以匆忙之感。

至于程千帆的看法,似有吹毛求疵之嫌。

我们解诗,当从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本身表现的思想和意境通盘去考虑,才能较为准确的把握诗作的原意。

至于后来诗意的演变和发展,另当别论。

王安石的这首《泊船瓜洲》,表现出他欣喜、希冀、留恋和又顾虑重重的矛盾心理。

第一次变法失败了,他被迫革职罢相,这一次呢?他既希冀变法成功,实现政治理想,又留恋远离政治旋涡,月白风清的江南闲适生活。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隐隐透露出诗人对前途未卜的担忧和功成身退的心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在政务倥偬之际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立“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他的文学成就比较突出,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散文简洁峻切,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诗歌擅长于说理与修辞(但他的文学主张过于强调“实用”,有的议论说理成分较重,稍显晦涩),晚年诗风丰神远韵,意境空阔苍茫,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372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