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论语》说……六十耳顺……是指人六十岁时听到别人说话,能明辨是非真假,判明是非,听到一切都不再吃惊,也不受环境左右了。
立业德为主,修身德为先。
品读《论语》,读书之目的就是在于明理达礼修德,一句话,就是做“人”。
世事洞明真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不管是从政的人还是我们普通人做事,首要的是做“人”。
孔子所说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从而教育我们每个人要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说来有点辛酸!“耳顺”是听起来还顺畅的意思。
但孔子的“耳顺”却是掩饰凄楚的自宽;是不采闲言碎语的麻木;是逆来顺受、宠辱不惊的淡定;是随风而去、放任不管的冷漠;是漫不经心、明月入怀的兼容……。
“耳顺”是古稀之年的孔子面对弟子(含有退堂鼓成分)的一问一答……为什么呢?原来,“耳顺”的孔子虽想法感人、但方法欠妥,所以吃力不讨好。
儒家学派创始人,天下文人的祖师爷,门生高达数千之众,贤达弟子恪忠追随。
虽低调到三人行,必有我师,但要把俗恶作为坦荡荡是方枘圆凿的,如此的“耳顺”真令人匪夷所思!孔子也会犯迷糊吗?……人往高处走的俗念忽悠了孔子的理想嫩蕊,他在没有调试好“眼光”前晃看世相,让他时乖运蹇……。
孔子在他擅长的业务上,受到的是尊重和爱戴以及门徒们的崇拜和颂扬。
但花甲之年前后十余年间,周游列国推销他的主张时,却面对许多识时务的说教和不明就里的冷嘲热讽,甚至饱受无端的指责和强硬的阻遏,对抱负我行我素的孔子,以致四处碰壁。
孔子这时真的怀疑他恭则不侮,宽则得众的信念、与他那匹夫不可夺志的人生价值观形成鲜明的对比。
孔子这时的“耳顺”若没有难言之隐,岂不怪哉!那么孔子为什么会有难言之隐呢?原来问心有愧的“耳顺”,是因为君为臣纲,天意难为所致。
孔子在他天命之年敬畏天命而被迫做出了有愧于心之事,所以才有“耳顺”这个“伤痛”。
“耳顺”是因为他说不起话;说不起话是因为另外还有不足意之事;不足意之事是因为他六十多岁还没抱上孙子;没抱上孙子就让他在“孝”字面前怕记话人长;怕记话人长所以才让他有口难开;有口难开的孔子所以才“耳顺”;孔子的“耳顺”是唯有自知的暗暗忧伤……但,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事,是因为他没有闲心奉陪,他有未竟的人生宏愿……《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 》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 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