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什么是刨锛儿?这是东北方言,其实是一种瓦工的锤子。
这种锤子一头是平的,一头是尖的的。
刨锛其实就是打闷棍。
打闷棍大家都应该知道,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这种犯罪形式。
也就是拿一根木棍,趁着对方不注意,一棍子打在后脑上,将其打晕,随后将这个受害者的财物洗劫一空。
打闷棍犯罪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很隐蔽。
比较有经验的罪犯,在打闷棍之前是不会随便拿出棍子的,受害者往往是被打晕以后,才知道被袭击了;第二是可以不分昼夜的袭击。
因为打闷棍是偷袭,即便在大白天也可以袭击,反正一棍子就倒了,对方难以反抗,双方也不会打照面(一般袭击者都会低着头,故意),不怕被他看到。
其他作案无论是盗窃还是抢劫,主要是在夜晚作案。
第三是受害者难以防备。
打闷棍是偷袭,任何是李小龙还是泰森,也是一棍子就倒,防不胜防,毕竟谁的脑袋后面也没有眼睛。
第四是收获较多。
一般受害者被打闷棍以后,直接晕过去,甚至的财物肯定被洗劫一空,有时候连值钱的衣服和皮鞋都会被拿走。
第五就是没技术含量。
盗窃江湖黑话叫做扒活,这是技术活,无论是偷钱包还是入室盗窃,都不是什么人能够做的。
拦路抢劫其实也不容易,因为这是重罪,一般要看准了目标动手,抢少了对不起自己。
而且面对面抢劫,受害者很可能会反抗。
90年代东北很多男人都带着武器,大家打斗一下还不知道谁死谁活。
而打闷棍没技术含量,对着后脑猛击就行了,谁都能干。
但是,打闷棍其实有着极大的社会危害。
为啥?因为青天白日都能作案,就算国家武术冠军也防不胜防。
而且打闷棍打的是人体脆弱的后脑,出手稍重,或者身体较弱(妇女、未成年人、老人)一棍子就能打死。
而东北刨锛帮就更狠,因为用的还不是木棍或者铁棍,而是刨锛。
这玩意砸到人的后脑,出手略重一些,不死也是残疾。
90年代期间,尤其是下岗潮以后,大量工人失业没工作,而进城农民也被波及找不到工作。
因此,东北各地都出现刨锛帮。
这些人有几十人的团伙,也有单打独斗的独狼作案。
仅仅长春一地,就有1995年刨锛帮陈立武团伙,作案34起,打死3人,打残20多人,残疾的有的是直接变成植物人,有的重残卧床,半身不遂都算是运气好的。
1997年刨锛帮阎文江团伙,作案几十起,打死的就有11人,其中包括一名巡逻民警。
当时东北各省都有刨锛帮,这些家伙极为嚣张,甚至流窜到北京作案,也是作案几十起后两个歹徒才被抓住。
但东北刨锛帮持续了很多年。
比如 2005年辽阳刨锛帮郭明单独作案被捕落网,几年作案13起、造成3人死亡。
2007年沈阳刨锛帮高宏伟被捕落网,共作案27起,导致4名被害人死亡、多名被害人受重伤,也是“2007年辽宁省一号公案”挂牌督办。
1996年11月的一天,阎文江,齐显峰,齐宪东三人做出了一件轰动整个长春的大事,三人在南湖公园连续作案三次,使用“刨锛儿”伏击过往的人员,导致多人伤亡,其目的只是为了抢劫财务。
搁现在来看,抢到的东西根本不至于冒这么大的险,就是一些传呼机金项链和一点现金,但是当年黑帮电影盛行,东北很多这样的小团体一涌而出,而因为“刨锛儿”使用方便携带简单,因而成了很多人的“工具”。
三人第一次作案在晚上8点半左右,其中一人将路过的张玉珍和柳玉德绊倒后,剩下俩人使用“刨锛儿”将柳玉德击倒昏迷,抢走了一部手机。
仅仅过了20多分钟,三人又在公园南门故技重施将连立民击倒,抢走了其随身之物。
9点15分,三人又来到了公园北门,将路过的翟成杀害,抢走他和同行的孙雅昆传呼机两部,项链一条,1300多元现金。
三人在不到一个小时内作案三起,一时间人人自危。
“刨锛儿”是一种常见的物品,多用于木匠手中,这种工具类似于锤子和斧头,一面是扁平的一面是钝圆形的,用木头做一个把,样子和普通的锤子差不多。
这三人为什么使用这种工具不使用锤子斧头,至今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他们作案以后成功逃脱,后因为义气又招募了几个“弟兄”,团伙人数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流窜多地作案,到了1997年的时候,已经累计杀害了十多人,抢劫财物2万余元。
“刨锛儿”的可怕性在于隐蔽性强,随手可得的作案工具小时候家里有好几把“刨锛儿”,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每个东北的家庭都有几把这种用于木工活的工具,因为随处可见,人们起初并没有把它和“作案工具”联系在一起。
长春“刨锛儿”团伙“走红”以后,相继有很多东北其他犯罪分子模仿,我所在的城市就发生过一起类似的案件。
那时候我大约上小学五年级,城市中还多以平房为主,受害人是一名女性,在地下卖服装,起初传出来的说法是这个女孩子生活不检点,被自己其中一名“情人”盛怒之下失手打死,说的有模有样的大家也都信以为真。
结果没多久,同样的情况再一次出现,还是在那片平房区,受害人依然是20多岁的少女,经过调查得知致命伤是一种锛类型的工具,一时间人人自危,家里有相同工具的人赶紧都藏起来或者丢掉。
大人紧张我们孩子到不害怕,那时候特别流行一个游戏,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其中之一闭眼查数,剩下的都躲起来,追的这个人只要找到玩伴并在后脑勺比划一下,喊一声“刨锛儿”,就算胜利了,而被抓到的人就是下一轮的“主角”。
游戏玩的不亦乐乎,但是大人们尤其是女孩子特别害怕,当时不像现在有路灯,那时候冬天天黑的早,黑了以后没有路灯特别的黑,原来小年轻都去蹦迪或者看录像带,如今只要天黑都在家猫着不敢出门。
当时破案的难度很高,其一就是没有目击证人,其二就是作案工具太容易就能得到,这给破案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年轻人模仿能力强,使用“刨锛儿”打仗的年轻人很多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有七个打仗特别厉害的学生。
其实说学生都有点抬举他们了,那个时候他们已经不怎么上学,老师也不敢管,书包里背的不是书而是“刨锛儿”和刀,动不动就打仗,有的时候甚至为了利益给别人当打手,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那时候学校不好管,老师也怕招惹他们,后来事情闹大以后他们都被抓了起来,这才罢休。
九几年的时候,我所在的地方特别流行学习那种讲义气的行为,而当时使用“刨锛儿”作为武器特别流行,给孩子们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但是因为使用的人比较多,加上物品不具备唯一性,因为想要通过“刨锛儿”找到真正的元凶是非常困难的,长期不能将罪犯绳之以法反而加重了模仿的风气,让事情陷入了死循环之中。
“刨锛儿”团伙相继落网,让该物件销声匿迹前面说到的1996年长春“刨锛儿”团伙,在1997年8月份的时候落网,而模仿他们使用“刨锛儿”在其他地方作案的嫌疑人后来也陆续相继落网。
他们被抓的时候,老百姓可以说用敲锣打鼓来形容,因为他们这种使用工具让人防不胜防,下夜班的人或者回家晚的人都胆战心惊,那时候很多人回家的书包里都放着砖头,就是怕这种情况发生。
后来“刨锛儿”没有了,改为拍“花”了,说是只要在后脑勺拍一下就会跟着别人走了,不过慢慢随着治安变好以后,这种情况也都没有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刨锛儿”就是打闷棍,只不过因为是金属制作的,而且携带非常方便,攻击力强隐藏性也强,不容易被发现而已。
现如今都有安全帽,再想使用这种工具作案可能因为的是微乎其微了,只能说时代变了治安好了,百姓富足没有人铤而走险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