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

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第1张

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 怎样赏析苏轼名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原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就在兰溪河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的兰芽幼苗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没有了泥土,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赏析:蕲(音:其)水,就是现在湖北浠水,在今湖北黄冈东面。

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

兰溪水发源于箬竹山,溪旁生长着许多兰花,故称:兰溪。

此词是元丰五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时节作者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的兰溪雨后景色。

首句介绍清泉寺和兰溪的位置关系, 最主要的是“溪水西流”这样的一反常态的现象,为后文打下伏笔。

兰刚发出春芽,芽还很短,一场春雨过后,它们都浸没在溪水中,可见它们是弱小没有多少抵抗能力的,但是它们还是顽强地生活着。

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突出了雨后兰溪的周边的洁净和一尘不染,衬托自己的清白无辜。

“潇潇暮雨子规啼”,子规鸣叫声让人感觉凄凉,在傍晚的雨中听到子规的叫声,愈发使人刚到凄凉苦楚无比,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下片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抒发,也是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

看到河水都能够向西面流去,自己还有什么不可能东山再起,干一番事业呢?展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是一首乐观向上、简洁明快的小词,写于北宋元丰五年,也就是词人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的初春。

这首词现在多被引入初中或小学的语文课本中。

全词如下:(词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序中三言两语交代了写这首词的缘由,即游览蕲水县的清泉寺,看到清泉寺门前向西流的兰溪。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水往东流成了如英雄暮年一样人力难以抗拒的事实,李煜悲叹“人生长恨水长东”,可词人却见到了眼前逆天的例外,足以振奋精神,因此一定要记录下来。

先看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是以白描手法素绘了一幅早春黄昏细雨中的山间小景,“山”“兰芽”“溪”“松”“沙路”“暮雨”一系列清新自然而带有黄昏及子规声的悲凉色彩的词映入作者眼帘,恍如珠玉在目,不自禁身临其境。

而泣血的鸟鸣和迟暮的雨丝可有让词人感到美中不足、惆怅于胸?未曾。

答案正在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谁说人生只能越活越老、不能重现少年意气?没看到这流水还能逆势向西流吗,不要生了白发就哀哀戚戚、一蹶不振!这一句简短有力的言语,千载之下振聋发聩。

年岁渐长,难道就要浑浑噩噩?谁说的年纪大了就不能再以少年的精神继续奋勇前行呢。

曹 *** 尚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也正是古人对这样精神的前续么。

蕲水县是现在的湖北浠水县,苏轼当时在黄州做团练副使,两地相距不远,《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

”这段话里说的“歌”就是这首词。

苏轼在人生最低谷的末路下仍旧一反常人的消沉,胸怀旷达,大气潇洒,给人以焕然新生的动力与启发。

清代词学家陈廷焯在其撰于光绪年间的名作《白雨斋词话》中谈此词说:“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实而并非陈廷焯一人,是令万千徘徊于人生路口的迷茫游子神往才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479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7
下一篇 2022-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