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的故事

精卫填海的故事,第1张

精卫填海的故事 为什么精卫填海的故事那么让人难过?

一个小姑娘去海边玩,不慎失足,溺水身亡。

然后恼羞成怒地化作一只叫精卫的鸟,很任性,很犟地去山上衔来小树枝和小石头,痴心妄想着把海水填干。

至于说为什么会让人感到难过?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死了一个小姑娘,那么美好的年华,那么有身份地位,那么漂亮,很让人感到惋惜,唏吁不已。

二是从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一直在辛苦地忙忙碌碌,也不知道哪一天会被活活累死,同样也让人像心里面塞了一把草似的。

另外总不会是,觉得那个小姑娘很蠢吧?完全有这种可能。

愚公不是很蠢吗?飞蛾不是很蠢吗?所以精卫也理所当然,很蠢!愚公移山的意思是,“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飞蛾扑火的意思是,“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精卫填海的意思是,“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虽然不再是本义了,已经引申了,虽然故事情节各不相同,结局也大相迳庭,同时已不再是蠢不蠢的问题了,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信念”!愚公打算代代相传移山;飞蛾即便死了,也有后来人扑火;精卫而今仍在填海,不信你去看看。

他们坚强、执着、持之以恒,“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就一个字,他们还“干”!大家难过吗?不是有那么一点点,并且有时候会很难过。

不过物换星移,人心所向,我们有所悟,亦有所快乐。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同此精神。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山经》,原文如下: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一直以来,精卫填海所反映出的那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都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记得高二那年语文考试有一道题,让用一句话从其他的角度对成语做新的注解,当时我的语文老师对精卫填海的注解是“精神的楷模,徒劳的典范”,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对精卫填海这个成语有了新的认识。

精卫填海确实是一个令人读来就很难过的词语,从它的开端到经过再到结果,没有一处不是悲剧。

炎帝的小女儿,被无情的大海夺去了生命,她不甘心就这样死去,化作精卫鸟,为了不让大海再伤害其他人,也为了给自己报仇,日复一日的衔木石企图填平东海,以她那么小的力量,妄图填平大海,这件事刚开始就注定了她的所有努力只不过是徒劳一场。

如果我们把精卫填海的比喻义拿到现实中,那就是一个弱者被强者迫害或者被残酷的现实压倒,不论他多么不甘多么坚持多么努力,始终没有办法为自己平反,始终不能为自己讨回公道,只能日复一日做着无谓的挣扎。

这么看来,确实令人绝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497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