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金子等于多少银子

一两金子等于多少银子,第1张

一两金子等于多少银子 古代一两金子等于多少两银子?

黄金与白银,是我们平时通用的两种可以当货币使、跟钱钞直接对等的贵重金属。

今天的国内外市场黄金价格,大概是270元左右每克;今天的国内外市场白银价格,大概是3.7元左右每克。

也就是说,今天黄金的价格大约是白银的70倍。

那么,在咱们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一两黄金等于多少两白银呢?在古代,在今之纸币、硬币尚未正式使用之前,通用货币一般有3种,最贵的是黄金――金元宝、金条、金锭,常见的是白银――银元宝、纹银、银元,以及廉价的铜钱――圆形方孔钱,俗谓“孔方兄”。

过去我们以为,黄金是非常昂贵的钱,肯定比白银贵多了,其实不然。

在漫长的我国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黄金价格基本上就是白银的5~10倍左右,到后来多数时候都维持在10倍上下,比现在的比值还低得多。

你恐怕想不到吧?换句话说,古代不但黄金开采少,白银开采也少,不但黄金贵,白银也贵,特别是跟普遍可见的铜钱比起来。

有人曾计算过,古代1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银,约等于180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等于180元人民币。

1枚铜钱即1文制钱约为0.15元人民币,1贯铜钱有1000枚铜钱,约为150元人民币。

即1两白银约为1贯铜钱,即1000枚铜钱。

换成等式: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枚铜钱=1800元人民币(不是今天的市场价格)。

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一书,就是采用了这个说法。

当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方,情况会略有不同。

远古时期,从秦汉到隋唐五代,金银比价一直较为稳定,维持在1:5左右;至宋初1:6左右;有明一朝波动较大,初期到中期1:7或8,明末1:10左右;18世纪中后期清乾隆年间1:14左右,到19世纪末光绪年间短时间翻了一番,达到1:20。

影视里,或者文学作品里,常常描写古代某位“大侠”或“好汉”,喊店小二筛几壶酒切十斤肉,大快朵颐之后,扔一锭银子在桌上,潇洒而去。

对此,可千万别太当真。

那么,如题目所问,古代一两金子值多少两银子?有人说,一比十。

这只是极少的情况。

第一,中国古代,使用金银作货币,很少也很晚,曾与两宋并存且交战的“大金”,是最早大范围使用银子作货币的“国度”。

第二,因为金银极少用作货币,二者之间几乎始终没有形成过统一的比价。

第三,总体上说,文献有记载的,比较多的时候一两金等于五两银,而达到一比十的时候只在极短时间有过。

《金史.食货志》载:“旧例银每锭五十两,其直百贯。

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

”这是说,五十两银子值百贯铜钱,也就是一两两贯。

遇到民间所造之银或铜钱,根据质量好坏,这个比价或有高低。

当时允许私家铸钱。

金承安二年,即1197年,章宗欲以银为币,公私通用,但私铸太多,银中多杂以铜锡,至承安五年遂罢。

金宣宗时,又做过尝试,仍未成功。

金哀宗正大年间,约1225年前后,再次推行以银为币,逐渐施行。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此今日上下用银之始。

”顾炎武大概是第一个系统研究中国货币史及货币制度的学者。

他说,王莽时,黄金一斤值万钱,这是说铜钱;八两银据质值千钱至千五百八十钱不等。

金价约五倍于银。

大金,并无金银相兑比价的记载。

元代,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即1287年,“至元钞”每二贯“等于”银一两,二十贯“等于”金一两。

这是金银比价一比十,问题在于,实际上金银并未“入市”交易,只是一种换算而已,当时市场上用的是一种叫“至元钞”的纸币。

古代中国,纸币使用很早,早到唐玄宗朝。

在这之前,叫“飞钱”。

《唐书.食货志》云:贞元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大金行用纸币,始于海陵庶人贞元二年,面值为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等大钞,另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小钞。

之所以后来尝试以银为币,皆因纸钞崩溃。

《金史.食货志》载,朝廷有司,“以出钞为利,收钞为讳”,也就是不得已而为之。

明代洪武初年,金一两等于银五两,也仍是一种换算,主要货币仍为纸币。

到宣宗宣德三年,也就是1428年,方停止用纸钞,自此,朝廷租税普遍收银,银两逐渐成为通用货币了。

此时的明朝,一直到清,始终银铜并用。

明朝,租税收银,民用铜钱。

清朝,民众则认铜钱为正货,不愿收银两,朝廷屡发文告强迫使银,民间并不买账。

其实,《隋书.食货志》载,南北朝时,河西、交、广,已有外国银钱输入。

《日知录》说,唐代五岭买卖可以银。

元稹奏折专门亦说到岭南以金银为货币。

张籍诗云:“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

”《宋史.仁宗纪》云:“景祐二年,诏诸路岁输缗钱,福建二广以银。

”清人慕天颜说:“本朝顺治六七年间,海禁未设,见市井贸易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多有。

自一禁海之后,绝迹不见”云云。

中国自铸银元,始于光绪十三年,由广东总督张之洞所为。

这样的局面,皆因中国古代的商品交换始终发展不很充分,而以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为主。

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殷商的“贝币”。

《诗经》云:“握粟出卜”“抱布贸丝”,讲的是西周以物易物的贸易。

《孟子.滕文公上》载,孟子问陈相:许行的衣冠械器从何而来?陈相答皆以粟易之。

《说文》云:“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汉代,金银即皆有官府定制,有如今日之“锭”。

古代,玉、金(其实最早指铜)、珠、银,的确昂贵,且用于贵族间的交换。

但因为“金贵”,因而只掌握于贵族手中,很难走入民间。

王莽败亡,被发现其藏有黄金60万金,折合到现在,也有12万斤。

然而,民间却缕金难见。

唐玄宗时,朝廷的骡马交易,尚且仍然用绢布绫罗丝绵兑换。

就可知当时民间的金银等“货币”必然更少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505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