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军队逐渐开始西化,拥有了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等作战单位,相应的军事主官就是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等。
至于兵团、路军、集团军、方面军、战区等作战单位的军事主官,基本上都称司令,都是此后陆续诞生的,且比军级更为庞大的作战单位,称得上是战役集群了。
在军队的编制中,上述军队都是有番号的,比如第12兵团、第74军、第180师、第359旅、第771团等,但有些军队在特殊时期,并未取得军中正式的番号,此时,就出现了所谓的“独立团”,或是“独立营”等。
抗战时期,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在陕北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了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此后被重新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拥有三个主力师,即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每师下辖2个旅,每旅下辖2个团等。
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开展了抗日战争,在太行山等地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129师越战越强,其军队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陈赓担任旅长的第386旅,下辖由红31军第91师改编的第771团,以及红31军第93师改编的第772团,这两个主力团,作战人员都是在国防部备案的,军需处会按月拨付军饷。
第386旅自行扩充的团,比如《亮剑》中新一团、新二团、独立团等团级作战单位,都无法从国防部军需处领取军饷,所有的作战物资包括部队生活给养,都得各团自行解决。
当陈赓第386旅,下辖自行扩建的新一团、新二团、独立团等,尽管是没有正式番号的团级作战单位,但都在战斗中不断成长。
《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最后,在攻打平安县城时,竟然有了将近上万人的庞大规模,实际上是抗战时期一个师级作战单位的人员。
独立营,并不是独立团下属的作战单位,这个作战单位在中国的军史上,实际上是非常罕见的,其上级不是读者想当然的独立团,而是军(分)区直辖下的营级作战单位,或是由司令部临时组建,隶属司令部直接管辖,因此,独立营也不是正规的作战单位。
抗战时期,就军队编制而言,正规的营级作战单位,有三连制(三个步兵连)、四连制(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q(炮)连)和五连制(四个步兵连和一个机q(炮)连),一个满编的营,拥有500-800人。
关于独立营,似乎没有这方面非常详细的相关资料可查询,独立营,作为没有番号的作战单位,与正规作战单位的营级人员,平常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本文作者据此判断,独立营拥有500人、600人、700人和800人,甚至超过800人的一个特大营,900人乃至上千人,都是有可能的。
比如临时执行重要的任务,由司令部组建一个独立营,扩编一个1000人的独立营,这个独立营的作战人员规模,仅从军事角度而言,堪称是一个正规作战单位中的加强营。
根据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回忆录的记载,至1944年底,抗日军队的番号共有120个军、354个师、31个独立旅、150个独立团和15个独立营,而到了1945年底第一期裁军结束时,共裁掉了34个军、110个师、21个独立旅、83个独立团和10个独立营(或特种兵营)的番号。
也就是说,在抗战结束之时,整个国军400多万军队中,只剩下5个独立营的番号,可见所占比例非常之小!为什么占比这么小呢?因为部队正规番号授予的最低一级,应为团级或者相当于团级的建制,比如抗战时期的师级番号原本限制在200个(青年军突破了这个限制),比如第5军第200师所属三个步兵团的番号分别为第598团、第599团和第600团,还是有数字序列番号的。
而各团所属的步兵营,则只是自己排序的一营、二营和三营了,不再有数字番号,所以从理论上说,“独立营”并不是一个完全合规的部队番号,它的存在有一定的特殊性。
除去地方杂牌或者军阀时期自拟的独立营番号之外,民国时期“独立营”的编制大致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正规军里面的“特种兵营”,包括独立的炮兵、工兵、装甲兵等单位,因为当时的中国军队仍然以轻步兵为主,特种兵占比较小,一时无力编组团以上的级别建制。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200师的前身:军事委员会直属的战车营,既然是军委会直属而不隶属于任何团、旅、师、军等单位,那么它就是一个妥妥的“独立营”。
毕竟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生产坦克和装甲车的能力,因此徐庭瑶考察欧洲军事回来之后,虽然提出了组建装甲部队的建议,可惜国弱民穷,只是在1934年购买了英国“维克斯”轻型炮战车16辆、水陆两用战车16辆以及英国重型哈雷二轮、三轮摩托车若干,以此为基础结合原战车队和汽车驾驶训练班毕业的学员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战车营,因为这么点重装备也只能暂时编组为营级单位。
再后来又向德国购买了一批装备,包括17辆“I号战车”和12辆“Sd.Kfz.221型”装甲车等,再添置一些杂七杂八的装备和补充一些人员后,1936年底才有条件将战车营扩编为陆军装甲兵团,由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少将担任团长,战斗序列则仍然是由军事委员会直属,那么这支部队的性质就是“独立团”了。
这个装甲兵团也就是后来组建机械化第200师的基础,然后再以200师为基础扩编成为第5军,所以国民政府的第一个机械化军(不太够格)其实是从一个“独立营”发展起来的。
另外比较苦逼的一个兵种就是炮兵,国内各兵工厂不能生产重型火炮,那就只能依赖花钱进口,所以在抗战爆发之前的1935年3月,军事委员会曾在武汉行营(主任陈诚)设立“炮兵整理处”,开始对全国炮兵部队按照火炮种类进行整理。
当时共编成两团制的炮兵旅4个,独立炮兵团5个,独立山炮营、独立野战炮营、独立重迫击炮营各3个,也就是共有九个独立的炮兵营。
道理很简单:装备不足,除去配属给各军、师作战单位的火炮外,剩余的山炮、野炮、重迫只能以“营级”编组。
因为那个年代的炮兵配属,还达不到每师装备一团的水平,最精锐的德械师也只够条件装备一个炮兵营,如果把剩余的山炮、野炮、重迫以团为单位编组,那么可用作战单位就太少了,战时不敷分配,这些独立炮营也都是临时配属给战区、集团军级别的建制作战,战役结束就要归建,仍由军委会直接掌握。
相比较之下,日军一个师团就编有一个炮兵联队,同时在战役中还有独立的野战重炮兵、独立山炮大队(也是独立营的意思)、独立迫击炮大队的火力加强,炮力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独立的通信兵营、高射炮营、交辎兵营、宪兵营等等特种兵单位,而正规的作战单位中,“独立营”的编制是基本没有的,前面介绍过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营级并不是一个战术基本编成单位,没有序列番号、没有司令部设置、没有后勤保障分队,军事委员会拥有数百万陆军,没有必要编成“独立营”这样的建制。
而没有番号的部队,在军政部的花名册上都不能存在,如何进行军政管理和拨发粮d军饷?当然了,这事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是抗战时期军队编制比较混乱,各战区、各集团军根据作战需要,可能会临时编组独立营的建制,不过既然是“独立”的番号,意味着必须是由两级以上的作战单位所辖,而不能是团属(可以是师属、军属或者集团军属)。
前几年有个电视剧叫《我的特一营》,这支部队的人设那就是装备精良的特种部队,由军部直辖,所以也可以视为独立营的建制,至于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支部队,那只有鬼知道了,反正我是不信,一色的M3冲锋q明显穿越了。
独立营的另外一种主要存在形式,其实是我军的地方部队编制,抗战时期在八路军主力部队以外,各大军区纷纷建立地方武装,于是出现了区小队、区中队、县大队等编制。
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和不断发展,到抗日大反攻阶段,地方武装也逐渐升格扩编,通常情况下,一个县的地方武装如果超过了500人或者更多,就可以编组成为“独立团”,如果人数实在不足,比如只有200到300人,那就编成“独立营”,因此不少根据地所属的县大队,最后都授予了“独立营”的番号。
以罗帅领导的山东军区为例,到1945年8月初,整个军区(一级军区)共辖5个军区(二级军区)、22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独立团、24个基干团、4个独立旅、2个支队、1个海军支队、113个独立营(县大队)和800多个区中队,总兵力已经达到27万余人。
其中这100多个独立营以平均每营300人计算,就达到了4万人之多,是根据地内部各县的重要武装力量,主要任务是保卫地方政权、保卫土改、应对土匪和小股敌人的威胁。
既然是地方武装而非野战部队,所以其兵员素质、装备水平和战斗力当然是第三档的,在没有组建山东军区各主力师的情况下,排在它前面的既有八路军的旅、团等正规作战单位,也有独立团、基干团和支队等野战补充力量。
因此从任务性质看,这些“独立营”的战斗力肯定是相对较弱的,也就比县大队、区中队和区小队强那么一丢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