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来源于梵语音译“禅那”,意思是“静虑”或者“思维修”。
在这里“虑”和“思维”和一般意义上讲的思虑,思想,思维是有区别的。
引用《大学》里的一段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定、静、安、虑、得。
这六个字是一个修行的程序,而禅贯穿了整个过程。
止、定、静、安、是功夫,而“虑”就属于智慧的范畴,不是功夫好就能解决的问题,打坐能坐一天没有用。
我个人的看法“禅”就是智慧的解脱,之所以叫“静虑”,是得定后,身心清净轻安,没有了障碍,才能真正生起智慧。
这个静和安不仅仅是指心理上的,还包括身体上的清净轻安,这真不是仅仅靠玩儿思想就能达到的境界。
没有定水的滋润,即便有所妙悟也属于狂慧,毕竟是焦芽败种,不会生根发芽的。
心地是田土,定力是灵泉,智慧是根苗,慢慢培育,直至长成参天大树,这个过程就是禅。
我们平常看到的打个机锋,说句转语,参个话头儿,好像轻轻松松就悟道了,事实上没那么简单。
这些不是禅, 只是禅宗的教育方法。
那些大师之所以能够悟道,是和前期勤苦的修行是分不开的。
而且许多只是理上悟了,事相上是否真正证到就不得而知了。
而现代人讲禅和禅半点儿关系没有,功夫半点儿没有,道理懂一点儿,还不一定对。
坐一会儿不是这儿酸就是那儿疼,心里如一团乱麻,还是别讲禅了。
至于所悟是否相同,我没悟过,不好回答,就如你喝水我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但我喝过水后想来你的水也应该没什么味道,同是一片水,各取一瓢饮吧,我也不知是同还是不同。
看一个人是否有道,我辈凡夫俗子记住一个原则,凡是自称有道,有大秘密,有大来历的,统统让他滚蛋。
你悟了自然知道谁有道,你没悟,有道的也不带你玩儿,不会告诉你他有道。
禅理是释教对哲理起的小名,其实他就是释教的哲理,是释教的理论基础,有着支撑释教的使命,是为释教服务的主柱,是一种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