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走出来的姓氏人口不会太多吧,因为那时的社会很封闭,人口走动都受到政府的限制,家族观念很强,外来人员不好融入当地社会,几个县的姓氏也不像现在的这么复杂,最多也超不过百家姓的五分之一吧,我来说说我们的家,我们的村吧,我们家的祖先就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走出来的人口,家谱记录的非常清楚,而且每年过年还要供奉的家堂族谱,上面写的每位先祖的名字,我还知道这个祖先的名字,听老辈一辈传一辈的传说,当时的祖先是故土难离,撇下父母,兄弟姐妹,有去无回无奈伤心,真是不愿意远离家门,在通往目的地的道路上,是走一步,掉一泪,步步心酸行行泪,那时也没有手铐脚链子被像栓着蚂蚱子一样,一串一串的,可能解差害怕逃跑吧,一个一个像犯人似的,那时的黄河经常发大水,又是黄河入海口,可能把人都冲没了,当时的政府为了拟补人口的缺失,就从人口密度大的山西洪洞县往外迁徙人口吧,那时候不分姓氏名谁,没钱没势力的人,按家庭人口计算,人口多就多走几口,人口少的家庭就少走几口,传说我们家的祖先哥三个,老三就是被迫迁徙出来的,那哥俩没出来,现在我们这个将近一千人的村庄都是老三这个祖先的后代,二百多年繁衍生息了这么多人,这都是祖先的贡献,没有祖先的延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就没有我们这些儿孙满堂的大家族了,真感谢祖先的能量和魄力,以后有机会和条件的允许下,一定上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去寻根问祖,看看能不能把家谱续下来,想知道往上还有多少代祖先。
寻根问祖深深烙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我们或许不知道我们将往哪里去,却迫切想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山西大槐树指位于山西临汾的“洪洞大槐树”,民歌《大槐树》里有这样的歌词: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实际上,大槐树的人口迁移早在南宋初年就初步开始,在后来一直延续到清朝嘉庆年间,前后总共延续700余年。
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和明成祖朱棣时期,大槐树的移民形成了高峰。
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
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朱元璋决定:“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
”明廷立即着手对山西平民实施了一次向外移民行动。
“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人口迁徙活动。
老槐树下有一座“祭祖堂”,里边设有十座神厨,凡是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有名有姓的移民,会给每一个姓氏设立一个牌位,共计有881个牌位。
不过,有很多资料显示,当初移民规模被夸大了很多,具体数据还是要等专家们统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