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第1张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的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来的?

“格物致知”是谁提出来的?“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南宋的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将其发扬光大并成为理学的主要认识论而为世人所熟知,甚至推崇。

“格物致知”即极尽探究事物原理,进而获取真知

它类似 于实践出真知,但此“真知”非彼“真知”。

“格物致知”是通过实践感悟来探求人世间的最高道德即天理,而实践出真知的“真知”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格物”一词,在中国曾长期代替“科学”,在洋务运动以来,“格物”泛指自然科学各学科以及与之相关的机构。

后来,日本近代学者从西学中翻译过来“科学”一词,并传入中国,由此“格物”一词就被“科学”一词所替代。

“格物致知”作为程朱理学的认识论影响至深,后来,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在质疑反对“格物致知”的繁琐当中,又推陈出新,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形成了心学的认识论更是影响深远!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推究;致:求得。

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由于《礼记·大学》没有专门的解释,后来很多儒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格物致知作过注解,其解释不尽相同。

由于朱熹发展并集大成的理学,成为其后几百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元朝恢复科举以朱熹的《四书集注》来考试文人,明清两代也以朱熹的思想为科举的标准答案。

所以后人多以朱熹的注解为标准答案。

但是,朱熹的注解是否正确,也未可知。

王阳明想做圣人,就按朱熹的说法去格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差点没把自己的命格去,结果一无所获。

格竹子想格出圣人之理,实属荒唐。

格出生物学道理还差不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557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