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经典“四书”著作中,《大学》一文开篇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首先就要弄清楚大学之道的根本。
大学之道的根本,就是大学的宗旨和目的。
把小学问培养成大学问,大学问的思想。
修正自我品德品性。
用现在教育方针的话说,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素质的人才。
通过大学培养,自然也就形成了有大学问的思想,思想就会“明”。
“明”就是清楚,懂得,知晓,明白一切事物都存在善恶之意,就会形成有扬善去恶的思想境界。
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理解问题上,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龙场顿悟后更有了新的理解,那就用古今结合的思想意识,来解释以下几点:第一点:明明德就是知善恶,扬善去恶为人做事,在平民百姓中树立榜样来教化百姓。
大学问思想者,明明德于天下。
不仅知善恶,而且还要有扬善去恶思想和行为表现,以身作则,在百姓中树立榜样。
思想家王阳明有句明德善格言“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明确指出,作为一个有学问的人,首先就是要有自我道德修养的良知来正心。
为人做事先要问自己良心何在,这样才能有良知的心为人做事。
否则,一事无成。
有良知才会知善恶,才会扬善去恶。
这也体现了“明明德,安百姓”,使平民百姓心服口服,起到教化平民百姓的作用。
第二点:亲民就是对百姓仁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治国平天下,就要亲民。
亲近对待平民百姓,对平民百姓要有仁爱之心。
天下老百姓才会拥护你,才会支持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利其利,”这就是体现“亲”的意思。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些都是大学之道倡导的要有亲民作风。
视百姓如父母,包容百姓就是包容自己的父母一样,要有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人的行为,用当今社会亲民的一句话说,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第三点:止于至善就是要有止至善的崇高德性,思想真诚的行为,达到至善境界。
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精一的境界就是至善了。
在各种各样的情形下都要有至高的善,而这一至高的善,并没有脱离具体的客观事物实际,只是把本心的一切欲望看成外在的。
朱熹在《大学章句》文中有句“穷尽天理而心中无一毫私心杂念”,这句话就是说,无论如何只要做到心外无欲望,就可达到最高的,最完美的,最高尚的至善境界。
综上几点所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就是大学之道的宗旨和目的。
培养自我道德修养,知善知恶,分清是非,扬善去恶的品德品性。
在社会做个有道德修养的有才之人,来为平民百姓办实事。
用人生最崇高,至真至善的境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由此,大学之道,培养德,智,体素质人才,为社会服务。
在社会中以身作则,树立讲道德风尚,来倡导教化社会中的广大人民,都要扬善去恶。
达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效果。
总而言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更突显重要。
有大学问思想者,也包括社会中的头面人物,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等,不要乱说损善德之言,不做缺善德之事。
否则,善恶不分,不扬善不去恶,将会给社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最终就会将自己抛进历史的垃圾堆。
大学是治国之学,所以绝不是表面词意之学,大学是承上启下最重要的典籍。
承启什么?承易启理,也就是説它承继易经道的精神,开启理学之宗,并且教授君主以道治国的智慧之作,所以朱熹才会如此重视它,而把它从礼记中提列岀来,所以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段意思是:明明德:明晓日月之德。
什么是日月之德?就是时序。
中国以农立国,耕种最重要的就是顺应时序,所以大学要君王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懂得时令,易经中的“革”卦就是要君主上任后的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治历明时”,所以明明德的用意就在此。
在亲民:可理解爲“新民”。
新民就是如何实行教化令百姓开智?大学之意就是要百姓懂得“五行”。
五行就是万物间生与克的规律:春爲木,万物复苏,要人民懂得雨润耕种;夏爲火,万物成长,要人民懂得护育生命;秋爲金,万物收成,要人民懂得储藴成果;冬爲水,万物密藏,要人民懂得蜷藏等待;四立爲土,万物转变,要百姓懂得时令的变化。
所以前两句加起来的意思就是要君与民从七曜运行的规律中学习道序。
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就是开宗的总结,当君与民都能懂得道,世界就能走向大同的至善,至善就是上善,就是人人具有仁、义、礼、智、信,五种至高的玄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