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拼音

传统的拼音,第1张

传统的拼音 中国的古代有拼音吗?如果没有,那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比如唐诗宋词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但是很早就有了注音法。

汉代就有了“反切”法,也算是汉语拼音的雏形吧。

所谓“反切”,就是用另外的两个字把需要注音的这个字的音拼合出来。

反切字的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字的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相同和声调相同。

如“练,郎甸切”,取“郎”字的声母“l”,取“甸”字的韵母“ian”以及声调。

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始自于400年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后来陆续又出过一些汉字注音方案。

比如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清末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的“威妥玛式”等等。

近代曾经盛行欲以拼音文字取代传统汉字的风气。

1892年卢戆章仿拉丁字母创“切音新字”。

1926年钱玄同、赵元任、黎锦熙等制订“国语罗马字”。

1931年,瞿秋白、吴玉章制订了“拉丁化新文字”。

这些都算是汉语拼音诞生的前奏。

建国以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以前的基础上也想自创字母解决给汉字注音问题。

后来又改而采用拉丁字母。

1956年发布了“汉语拼音草案”,后来又多次讨论修改。

1957年批准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建立在古文字读音的基础上。

诗歌所富含的韵律以“平仄”为基调。

简单说,“平”指平滑音,“仄”指转折音。

在诗歌里如果平仄协调就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这样整体语句的音调抑扬顿挫,以舒缓和急促相结合,很有韵律之美。

明代和尚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中写道,“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可见想见符合古音平仄规律的诗读起来声情并茂的感觉。

同样,“词”和“诗”一样,也讲究平仄、用韵,只是“词”的形式更多样。

词,又叫“长短句”,本来就是在诗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从晚唐时附和声韵成“歌”,到宋代融合情感和技法成“诗”。

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比如“忆江南”、“如梦令”。

一个“词牌”指的就是一种格式的节奏和旋律,也就是一种文字和音韵结合的定式,即一首词的词调。

由此可见,“词”这种文学形式也和诗一样,是声音韵律的精致组合。

古代没有注音符号,所以一般学习汉字发音,除了口口相授,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叫读若法,就是用相同发音的常用字,标注其它读音相同字的发音。

很多古代讲解汉字的书,都用这样的方法。

比如说文解字。

儡,相败也,……读若雷。

(《说文解字》) 还有一种就叫切音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前面一个代表声,后面的代表韵和调,拼合起来就成了被标注字的发音!例如: 缓,胡管切。

(《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到了近代,章太炎记音符号为蓝本,正式颁布了汉字注音符号!现在大家常用地汉语拼音方案,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实行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572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