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的意思

猜想的意思,第1张

猜想的意思 哥德巴赫猜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到底要猜想什么?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于陈景润攻克了世界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最接近点,所以学术界就掀起了一种研究数学之风。

哥德巴赫猜想的原意是"任何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比如8=5+3,12=5+7。

我看到网友把素数与奇数混为一谈,有必要解释一下,奇数只是单数,而素数不只是单数,而是我们过去所说的质数,除了1和本身数沒有整除数的数,比如5,7就是素数而9就不是,l3,17,是素数而15就不是。

陈景润的研究也只是到了解答题的最后一步,他的公式证明了一个偶数等于一个素数加上另外两个素数的积,这就是1+2的公式,离突破哥德巴赫猜想还差一步。

当年我们受潮流的鼓舞,也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

初看起来这个问题十分简单,有小学数学知识的人就可以论证了,你可以把每一个偶数分解为两个素数.用这个方法一直分下去,确实是任何一个偶数都可以由两个素数之和组成。

前苏联的科学院用电子计算机分解,直到现在几佻亿的偶数都可以分为两个素数之和。

看来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但是需要一种说服人的公式,谁如果用公式解答了这个问题,谁就摘取了世界数学王冠上的宝石。

陈景润在临终前告戒人们不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无谓的精力,因为它太复杂了,看似简单的问题,但涉及加法与乘法的网系点,因为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整数之问题,而且素数中又把1和2作为一个特殊数,所以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很奇葩的数学题。

我曾经研究过哥德巴赫猜想,其间也有一些收获,最大做收获就是发现了素数都是出现在6的倍数前后,比如5,6,7,///11,12,13,而6的倍数前后这两种素数又有不同的.性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想哥德巴赫猜想总有一天会被破解的,希望有志之士努力攻克吧!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有一个猜想: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比如说4=2+2,16=13+3,24=17+7 等,什么是素数?除了1和它自身外(如5、7、17、19)不能被其它自然数整除的数,就是素数。

我们把这个问题可以简单的描述为 1+1=2 ,1代表的是一个素数,2代表着偶数。

当时哥德巴赫只是猜想,没有人能证明出来,他写信给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直到他去逝,欧拉也没有得出一个结论,成了近代世界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这道题理解起来并不难,就是连小学生都能看懂,但是几百年来一直成为悬而未解的问题,难倒了天下的数学家,也在挑战全人类的智慧极限。

在我国也有一批批数学家或对哥德巴赫猜想酷爱之人,开始进行攻关,上个世纪70年代一位数学家给了中国人民莫大的信心与鼓舞,这位伟大的数学家,便是大家熟悉的陈景润。

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理论。

可以说这是世界上距离哥德巴赫猜想(1+1=2)最近的人。

他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大偶数可以表示为1个质数和不超过2个质数乘积之和,用式子表明为1+2,这式子中的1表明一个质数,2表明的是两个质数的积。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12=2+2x5,16=7+3x3,如果我们把2个质数乘积部分,看成是1,推导出是一个质数,就变成1+1了,这个哥德巴赫猜想就被我国的数学家攻克了。

可是……在此之前也有很多数学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其中这个“3”代表3个数。

例如1962年, 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1 + 4”。

既然数学家还没有证明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任意一个偶数能否找到两个素数之和呢?如果找不到,这个结论也就不成立,那么数学家的苦苦追求也就泡汤了,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去验证一下,看看这两个素数是否存在。

用C语言程序设计编写一小段程序:(可以略过)用计算机验证,可以得到多个结果,例如34=3+31,34=5+29,34=11+23,34=17+17,34=23+11,34=29+5,34=31+3。

目前前苏联的科学院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解,直到现在几佻亿的偶数都可以分为两个素数之和。

说明这个结论有一定的正确性,但这只是利用计算机验证,并不代表结论正确,真正成为近代世界三大数学难题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574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