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到底有多牛,你看鲁迅是怎样评价《史记》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的评价充分肯定了它在史学和文学两个方面的不朽成就。
《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贡献重大。
从史学上说,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作品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史无前例地对这一唱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作了概括的记述。
这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浩瀚巨著,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在通史的总则下,以人物为中心,把五种体例有机地组成整体。
它所开创的“纪传体”,被历代史学家所沿用。
从文学上说,《史记》又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
它在塑造人物、安排情节和语言运用方面,独具匠心,从唐代传奇到明、清小说都有着它的影响。
而《史记》平易简洁的文字,又为唐宋以后散文大家所推崇。
至于《史记》所提供的历史故事。
更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不朽题材。
《史记》在历史观上,突破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承认历史的发展变化。
对历史上有贡献的人物,包括下层人民,作品都为他们立传。
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鲜明地反映了人民的爱憎。
它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揭露批判专制封建统治的黑暗。
作品对于当朝皇帝的丑行不避忌讳。
《平淮书》讽刺了武帝迷信方士的谎诞行径。
《封禅书》揭露了武帝的奢侈和任用官吏搜刮百姓的行为。
《酷吏列传》记载酷吏王渔舒滥杀无辜,以至流血十余里,“天子闻之,以为能”,在斥责酷吏鱼肉人民的罪行时,实际上谴责武帝的残忍,暴露封建统治的黑暗。
作品对当朝尚且大胆揭露,对历代暴君昏主,贪官污吏的鞭笞就更不待言。
二、热情赞扬下层人民,肯定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作用。
司马迁以淋漓的笔墨,描写游侠、刺客、“市井细民”,表彰朱家、曹沫、朱亥等人见义勇为、抗暴扶危的品德!作品对农民起义领袖作出了公正的评价,肯定陈涉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首发难”之功,并对陈涉起义的失败寄予同情。
把项羽列入“本纪”。
陈涉列入“世家”,位同帝王诸侯,表明对农民起义的尊重,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发扬爱国精神,盛赞忠于国事的历史人物。
《屈原列传》满怀敬意,一再颂扬屈原“虽流放,睠顾出国”的深厚爱国感情。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两个爱国者同感人形象。
为名将李广作传,字里行间也闪烁着这一英雄人物忠于国事的炽热光辉。
作品中这些崇高的爱国形象,一直对人民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
《史记》的艺术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善于把具体历史事件和细节描写结合。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李将军列传》写李广才勇出众、爱惜士卒。
既有正面的战阵描写,又有与其他名将的对比,中石没镞、杀霸陵尉这些故事和情节的描写,活灵活现。
在情节安排上,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
如《项羽本纪》以当时的军事进退的路线为线索。
描写一系列重大战役和政治事件。
使项羽性格突出,形象鲜明。
而《魏其武安侯列传》则采用网式结构,使窦婴、田蚡和灌夫三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充分展开,以暴露他们自私残忍、互相倾轧的丑恶面目。
在语言上,用语明白晓畅、精炼生动。
对话切合人物身份,读之如见其人。
《史记》就是司马迁写的被历史学家沿用的历史著作。
可见司马迁多牛啊!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官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制定《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的《史记》被当代文学家“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后人对他有四个尊称:史圣、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记载的内容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各个领域,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社会发展和历史科学。
其中许多名言警句两千年来依然被人们熟知熟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从《史记》第一篇文章《五帝本记》及自注,读者便可看到“司马迁的真本实学”。
《五帝本纪》记载了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ù),尧,舜”,的事迹,以及部落间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史记》,读者可以感悟:司马迁的难能可贵,“并不只在他的博学,而尤在他鉴定,抉择,判断,烛照到大处的眼光和能力”,这就是识见。
后人认为:就是凭这种能力,使司马迁统驭了上下古今,使他展开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事业,使我们“后人俯首帖耳在他的气魄和胸襟之下”。
司马迁的“学问到了这个地步,已经近于一种艺术,他已经 *** 纵在已,没法传给别人,也没有办法为别人所仿效了”。
司马迁识见之高,不仅使后人向往,而且叫后人惊讶。
例如:“他处在正统的汉代,汉代已经定鼎了八九十年了,但他仍能对中间不过几十年的主角们都给了很高的地位”。
司马迁不只把项羽写作本记,把陈涉也写作世家,而且把那“五年之间,号令三嬗(shàn)”的紧张局面,作出了一个《秦楚之际月表》,让后人不至抹煞了那些起义的人的声势,或忽略了他们在历史上的真正价值。
陈胜虽然出身雇农,但是他“首事反秦功大”,又曾建立“张楚”政权,因此司马迁给予他重要的历史地位,列入“世家”。
可见《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
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所以称为“本纪”。
又如:世家本是记有世袭意义的,但“他却斗胆把一个平民的孔子也列在韩、魏、田齐、陈涉之间了”。
他的意思是,政治上既有世袭,文化上也有世袭,形式上有世袭,精神上也有世袭。
他认可孔子隐然是中国的一个大教育家。
历史是纪录人类生活真相的,他不拘于形式,却真正把握了事实的核心。
再如:司马迁处的时代,是一个有学术之争的时代。
大争端是在儒家与老子。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老庄申韩列传》这是多么难处理的课题,可是“司马迁仍能胜任愉快”。
试想就当时的时代来说,武帝正在表彰儒学,但司马迁却仍然给老子写了传。
再就司马迁本人的性格和家学说,则是宁近于老子,而不近于孔子的了。
然而“司马迁并没有因自己的偏好而减低了对孔子客观的认识。
他更往往把孔子的话同时援用在《伯夷列传》,《酷吏列传》等传记中”。
各称其分,这是司马迁的公平处。
老子的生平,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事件,纠缠着许多传说和神话。
可是司马迁却把各种说法并列,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他既“有采访的忠实,却又有态度上的谨慎和保留。
”同时他把老子的姓名,籍贯,子孙都列出来了,所以那些神话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史学家都清楚,向来的历史,都是以政治史为中心的,是以帝王的起居注为主要内容的,但司马迁注意到了社会和经济。
他知道“流氓刺客,求签问卜同样是社会的大事件,而贪官污吏、富商大贾、宦官戏子、后妃妻妾也同样是人类活动中发生着作用的分子。
所以他写的社会,是全面社会,是骨子里的社会”。
阅读《史记》可以感到,就是在一些细微之处,也看出司马迁深透一层的眼光。
如《封禅书》就可见司马迁追求的是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好作为后来人的借鉴,而一些琐碎的繁文末节,他便不预备浪费笔墨了。
事实上,他在《封禅书》里所写的,也是这件事情的可笑,以及汉武帝的心理。
“他写的乃是人类生活的行为,而不是死的枝叶”。
司马迁“所处的地位是超然的,凌空的,而不是陷在尘封的具体事件的泥浆里”。
举个例子:司马迁批评平原君说:“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他批评鲁促连说:“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qū)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
他所指出的大体,大义,正是他自己的着眼处。
司马迁对商鞅评论道:“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bi)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áng),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李长之评价道:“这话多么中肯”。
司马迁评论苏秦:“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
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可见其看事情能透过一层,不被通俗的舆论所迷惑。
再如:司马迁评张仪,评李斯,评魏其、武安、灌夫,都能看到事情的底层,又恰中分寸。
司马迁所谓“察其本”,就是看出他那识见的本领。
《留侯世家》中称:“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总见他所注意者之大了。
对于一个史学家来说,“学”诚然重要,然而真正的本钱还是在识见。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良史一定要有才学识”。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又加上德,然而三者或四者之中,最重要的还是识见。
学者李长之认为:“才”不过使一个人成为文人,“学”不过使一个人成为学者,只有识见才能让一个人成为伟大的学者。
至于“德”,那也仍是识见的问题。
“能见大体之谓识,能察根本之谓识”,有这种识见力,还会没有史德吗?所以,对于一个真正的史学家来说,必须有“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然后足以言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