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雨霖铃终不怨

泪雨霖铃终不怨,第1张

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怎么理解?

这是纳兰性德《木兰花》词句,以仄韵作凄词,好词!这阙词是词人写给因父母阻挠不能成婚的情人的。

大凡古人作诗词,一气贯通,不象今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一些孤句堆到一起,便以为是诗词。

我曾指点朋友读前人律诗,说:“大凡抽掉中间两联,首尾气韵相通便是好诗。

”我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崔颢《黄鹤楼》,去掉中二联,便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绝好的绝句。

又举李商隐《无题》去掉中二联,读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尤其李商隐这首,去掉中间那四个典故,作绝句比原来的律诗更妙。

纳兰这阙词,虽不是律诗,去掉中二联格律有点不谐,但气韵并无滞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样读不是正格绝句,象“折腰体”,二三句失粘,因为“木兰花”本身就折腰。

忽略重复的“何”字,意思还是一致的。

中间四句我不多说,单说首尾,大意如下:人在这世上要是象初相识时那样没有情意没有牵挂该多好,就不必象秋天里的扇子被人抛弃一样积怨含愁了。

这个样子还不如那些穿着华丽衣装负心薄幸的人,那些喜新厌旧的家伙们至少还曾经有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良好誓愿。

当然,这中间用“骊山语”借用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典故,唐玄宗不是自己负心薄幸杀了杨贵妃,是三军相逼不得已。

纳兰不能和心爱的人儿成婚也不是自己负心,也是被逼的。

但唐玄宗有过一段与杨贵妃两情缱绻的岁月,纳兰性德与沈荃什么都不曾有过,因此才有“何如”的感叹,他自认不如唐玄宗。

“何如薄辛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何义?薄辛: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

比翼连枝:岀自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释义:现在我身边的薄情锦衣郎,还不如当年唐明皇许过的比翼连理枝愿。

“何如薄辛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岀处?岀自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古诗词文《木兰花令》。

全词如下:人生若只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霄半,泪雨零铃终不悔。

何如薄辛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却说成了痴情女对负心汉的悲叹,最后两句借用典故言及爱情酸辛。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创作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大家初次阅读完这首词,常认知是关于爱情的,特别是一个女子对负心汉的情变语句用的很多。

其实,若在细心一点,就容易发现《纳兰词》的词牌下有这样的一个词题“拟古决绝词.柬友”。

那么问题就来了,说明这不是唯爱而作,也不是同情女子,而是仿照古乐府决绝词写给一位朋友的。

那么“何如薄辛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如何理解?这是纳兰性德写给自己朋友的一封信或者赠与的诗词,当然不存在男女之分。

但他之所以借用一个女子的口味来言及朋友之间的关系,显然有其特殊的含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都知道,《太真外传》记载着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结盟誓,愿彼此世世为夫妻。

然后来生变,也不是唐明皇无情,而是因安史之乱后入蜀,马嵬坡事变逼迫。

唐明皇赐死杨玉环,但杨玉环在临死前却说:“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

”由此推断,纳兰性德的“何如薄辛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就是拿“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盟言来比喻朋友间友谊也该如此执着而相拥。

所以说,作为朋友相处,像爱情那般始终如一、生死不渝,即便是尤如杨玉环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也能恪守誓言,无怨无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599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