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第1张

教学模式 中小学课堂教学需不需要教学模式?一个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课堂教学模式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所依据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教学实施的基本程序、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方式,等等。

显然,把某种教学策略的发现、教学流程的确立理解为建构一种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夸大其词、以偏概全的做法。

那么,课堂教学需不需要模式?这是一个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模式可“求”而不可“贪”。

模式的建立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对于外来经验,不能“拿来主义”,而是应该结合校情,创生实践智慧。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追寻教学规律、回归教育本质。

因此,我们应该抛弃建构“速生模式”的幻想,跳出改造“流程与环节”的窠臼,挖掘模式之后的基本要素,从“轰轰烈烈的改革”走向“静悄悄的革命”。

如果深度研究课堂内涵,我们会发现,问题、活动、评价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可以称为课堂教学的“三块基石”。

没有“三块基石”,课堂教学就无从实施,教学组织、教学过程也都成了空中楼阁。

问题、活动、评价指向课堂学习“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好”,三者结合才能实现课堂高效。

课堂活动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课堂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问题。

问题解决得怎么样?教学活动是否有意义、有价值?这就需要评价作支撑。

有此三者,课堂教学才能形成一体,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教学思想才能得以贯彻。

问题是成功学习的本源,活动是有效学习的基点,评价是智慧学习的保障。

立足课堂“三块基石”,教学设计就有了依托。

教师需要发掘学习问题,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养育人格;此外,教师还要科学有效地运用评价,调控并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保障课堂目标有效达成。

设计优质问题,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学习活动设计,是许多课堂的一大不足;用好课堂评价,又被称为世界性教学难题。

如果改革能够突破这三大难题,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价值意义,同时也能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搭建发展平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49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