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邦定都长安这件事,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上是详细记载了原因。
当时刘敬劝谏刘邦说:“应该把国都定在关中”。
刘邦对此犹豫不决。
刘邦身边的大臣都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都劝刘邦定都在洛阳,并说:“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和渑池,背靠黄河,面对伊水和洛水,形势险要,完全可以依靠。
”这群大臣的说法固然有其道理,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存有私心,因为他们的家族、门人、故吏全都在洛阳附近,其势力盘根错节。
如果将国都定在洛阳,他们受益最大,但这样做对皇帝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因为这样做壮大的是权臣的势力,削弱的是皇帝的权威。
刘邦对此说法不置可否,虽然知道这一层厉害,却不好当面反驳。
这时张良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张良说道:“洛阳虽然有他险固的一面,但地方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土地又贫瘠,它的四面都容易受到敌人的攻击,这不是可以发挥军事优势的地方。
”对于张良的说法,刘邦频频点头。
紧接着,张良又分析道:“关中左边有崤山和函谷关,右边有陇山和蜀山,中间沃野千里,南边有物产富饶的巴蜀,北边挨着盛产牛马的匈奴大草场。
我们凭借南北西三面屏障坚守国家,只要一心对付东边的诸侯就行了。
诸侯安定无事时,就可以通过黄河和渭水把全国各地的粮食运到长安,供给京城。
诸侯一旦有变。
关中的人力物力可以通过黄河、渭水顺流而下,足以输送军队和粮食。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因此刘敬的话是对的。
”对于张良这一番论断,刘邦深以为是,于是当天就启程把国都定在了关中。
群臣们见刘邦拿定了主意,也没有什么办法反驳,只好听从,因此西汉定都长安。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刘邦是在今天菏泽市定陶区称帝的,至今此地还有刘邦称帝遗址,但是定陶四面平坦的地形显然不适合当都城。
其实当时都城的选择有好几个,比如洛阳,刘邦甚至都搬进去了,很多大臣也都同意,他们也都希望汉朝像周朝一样,至少延续个几百年。
不过后来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还是选择将都城建在关中,因为洛阳无险可守,很容易就被敌国或者叛军占领。
汉中比较好的选择是咸阳,但是为什么刘邦最后定的是长安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咸阳太破旧,修复成本高。
刘邦和项羽反秦的时候,虽然刘邦先入主咸阳,但是因为当时实力不济,所以又主动迎接项羽进城。
项羽进咸阳城没有多长时间,便开始屠城和劫掠财富,还一把大火烧了曾经是秦王朝都城的咸阳。
由于项羽对咸阳城破坏得过于彻底,满目疮痍,因此如果刘邦想要定都咸阳,只能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复咸阳城。
这种修复成本,甚至要远超修建一座新都城的成本,而汉朝初建,国力也不强,修复成本这笔账刘邦可是算得很清。
第二、咸阳是旧都,统治时间短。
当然,咸阳如果从成为秦国都城开始算起,存在的时间也是很久的,多少次六国向秦国进攻,秦国都将其抵御在函谷关。
但是,咸阳作为秦王朝的国都身份,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刘邦建立的可是封建大一统王朝,他可不想汉朝也像秦朝一样,统治几十年光景便消失了。
定都咸阳,会不会走秦朝的老路?这总让人心里不舒服。
第三、长安在关中,名字寓意好。
定都关中的地理优势刚才已经讲过了,在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当时汉朝的大将韩信、英布等手握重兵,这些人都是刘邦的心腹大患,在关中长安定都,至少能防住将来有可能造反的实权派人物。
长安当时是秦始皇弟弟长安君的封地,长安长安,岂不就是长治久安之意?这不正好符合刘邦希望汉朝江山永固的美好愿望吗?于是,刘邦最终下定决心,命令萧何在长安新建一座帝国都城。
所以,选择长安而不选择咸阳,是出于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因素考量,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刘邦和张良的深谋远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