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逢乱世远山区,14岁当兵入伍,跟土匪打过交道,为保命给土匪当文书,会计。
有才华的穷小子任教大学,追到土豪家公主,开始有钱搞文物收藏。
他的人生堪称传奇!学问过人,任教北京大学。
著作品种繁多,涉及广泛文学,考古,美学,平面设计。
我是雅趣邢军,30年前我开始第一次接触他的《边城》。
学问过人,任教北京大学。
著作品种繁多,涉及广泛文学,考古,美学,平面设计。
沈从文代表作《边城》一般人都读过。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理解。
《媚金、豹子、与那羊》、《月下小景》等一系列作品,描绘了一片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世界。
先重点说说《边城》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故事背景就是作者的家乡湘西凤凰古城。
边城就是这么一出健康纯洁,而又弥漫有淡淡哀愁和浓浓诗意的爱情悲剧和人性的悲剧。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
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
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
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
有很多游客,就是读了这本书,才向往去凤凰古镇旅游。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
但是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是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
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沈从文除了是文学家之外,还是著名的文物,考古,美学家。
《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些文物考古界重要参考著作都是他著书编撰的。
沈从文在文物考古界属于泰山北斗级的重量专家,学者。
我感觉这才是他的主业。
沈从文先生对文物、史料的研究兴趣很早就已经开始。
全身心投入到了文物研究、宣讲的工作中。
我是雅趣邢军,欢迎大家指正错误,关注我,一起讨论文史知识!
【32年前的今天,沈从文先生去世!怀念他!】这问题好,唤起了我们对沈从文先生的怀念之情。
在1988年的今天,沈从文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
沈从文(1902—1988),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
湖南湘西人,早年投身队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文体作家”。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沈从文改行进行文物研究领域,成为新中国文化鉴赏与文物研究的先驱者。
很多读书的人,对沈从文先生的了解,是从他那本最有名的小说开始的,这本小说就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边城》。
这本小说后来在1984年拍成了电影,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我在上个月的时候专门写过一篇关于边城的解读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
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815597055583453710/。
《边城》讲述的是一个美好而令人忧伤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主要人物,年不满15岁的天真少女翠翠和船总家两个儿子之间的懵懂情感,后来因为两个兄弟都喜欢翠翠,老大退出,让给了老二,但事情因为老大的不幸溺亡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二因为内疚得不到翠翠的回应,最后选择离家出走,翠翠的爷爷因 *** 劳过度,年龄较大,也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病逝,结尾留下翠翠一个人守在山上,等着老二的回来。
然而,结尾却是那个人明天也许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它告诉我们,一份单纯的爱,因为一场误会,而成为了一生的悲剧。
其他关于沈从文的文章,我断断续续读过一些散文,这些散文,多是关于沈从文家乡美丽的湘西风景,及那些淳朴而善良的湘西人们,包括最有名写给妻子张兆和三三所写的情书也为后人所喜爱,沈从文真挚而细腻的文风,始终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在《湘西散记》中,更为大家所记的他那句最有名的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后来在建国之后,沈从文转向历史文化古物的研究,而这看似冷门的文物研究工作,反而救了沈从文,使他在文革时期避开了很多被迫害的机会,使得中国文物研究有了更多新的研究成果。
他所著作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花花朵朵坛坛罐罐》,其中后面一本书中,收录了沈从文先生几十年对文物鉴赏和对传统艺术的感悟。
同时还纳入了他40多篇随笔、讲稿、学术文章及笔记,涉及到了服饰、书画、器皿等,个人建议,喜欢文物、对收藏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读一下这本书。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
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沈从文沈从文先生的学生著名作家、美食家汪曾祺先生对于沈从文先生转入历史文物领域,也谈了他的看法。
从写小说到改治文物,而且搞出丰硕的成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沈先生个人说,无所谓得失。
就国家来说,失去一个作家,得到一个杰出的文物研究专家,也许是划得来的。
但是从一个长远的文化史角度来看,这是不是损失?如果是损失,那么,是谁的损失?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这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汪曾祺怀念沈从文先生。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豆瓣读书 ,若侵则删!参考文献:豆瓣读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