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如累卵

势如累卵,第1张

势如累卵 古代战争为什么感觉骑兵很厉害,对付骑兵不是一根长棍子的事吗?

答:二十多年前,曾在全球票房大火的“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里,一段把多少“业余军事爱好者”看得血脉喷张的剧情,正是“长棍子打骑兵”。

影片里那位“苏格兰大英雄”,面对英格兰国王麾下那支武装到牙齿的“三百重骑兵”,果断祭出了“长棍子打骑兵”的战术。

这群连盔甲都没有,穿得破衣烂衫的起义军,硬是抄起长棍子朝英国骑兵乱捅,竟把这“三百大军”杀得稀里哗啦,打出一场堪称战争电影史经典的“神作”。

如此“神作”,也让不少“业余军事爱好者”心生疑惑:既然一根长棍子,就把不可一世的骑兵揍趴下了。

这古代传说中很厉害的骑兵,也没什么了不起嘛。

其实,“长棍子揍骑兵”这事儿,从理论到实践,也确实是可行的。

不过古代的正规军,用的都是升级版的“长棍子”——长q。

就以中国古代战争来说,秦始皇兵马俑里出土的长q,最长就达到了六米。

诸葛亮北伐时,其军队的木柄q长度在四米以上,竹柄q长度在五米以上。

此后的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长q一直是军队里的标准装备。

宋军里的“拐突q”“抓q”等长q,长度都在两丈以上,还有了特制的“q车”——都为对付骑兵。

那有了长q,是不是就能对付骑兵了?要是有这么简单,骑兵这个兵种,早就给淘汰了。

首先,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骑兵绝不会像《勇敢的心》里那么傻。

骑兵之所以恐怖,首先就因为其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

面对严阵以待的步兵长q方阵,稍微有脑子的骑兵部队,也绝不会进行自杀式冲锋。

宋金战争史上的一则战例就可以佐证:当时有17名金军骑兵途径磁州,被2000宋军步兵围住。

只见这17名金军骑兵果断分成三队:7名骑兵正面冲锋,另外10名骑兵分成两队,在左右边射箭边冲,一下就把2000宋军打垮。

如此场景,单看文字记载难以理解,但放在战场上,却是正常现象:十七名骑兵凭借高速度,发挥兵种优势进行进攻。

手拿长q等武器的步兵看似人多家伙硬,可既缺乏训练又没有速度优势,等于是站在原地白白挨打,当然被打到崩溃。

如果把《勇敢的心》里那支“拿大木棍”的苏格兰起义军“搬运”到磁州,面对这十七名骑兵战术娴熟的金兵,相信就算有“主角光环”加持,一场惨案也是可以想……小规模的冲突尚且如此,放在大兵团作战里,胜败更不是“一根大木棍”的事儿。

南宋年间的“端平入洛”之战:装备精良且战斗力强大的南宋步兵军团,在洛河背水列阵,迎战蒙古骑兵。

虽然宋军将士顽强拼杀,多次击退蒙古骑兵的冲锋,还缴获了大量蒙古军装备。

可宋军已经断粮多日,不得不在缺少骑兵的情况下冒险突围。

结果蒙古骑兵抓住战机,趁宋军步兵突围时派骑兵尾随骑射,数万宋军撤回本土的,竟只有三百人。

其次,就算骑兵“讲讲武德”,如“手拿大长棍”的步兵期望的那样,只是面对面冲锋。

大多数情况下,步兵手里的棍子再长,依然还是挡不住对手。

中国古代骑兵的集团冲锋有多恐怖?比如魏晋南北朝的骑兵,重骑兵往往身披两当铠,马匹也披上铠甲,在正面排成横队冲锋,另有骑兵在侧翼夹击。

“手拿长棍”的步兵,面对这样的剧烈冲击,基本顶不住。

而明末军事家熊廷弼,也描述了明代八旗骑兵冲锋时的景象:清军的先头骑兵,往往一人两马,穿着重甲向前冲击,就凭这简单战术,不知冲垮了多少明军军阵——对付这样的骑兵,哪里是“一根长棍子的事儿”?所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想要战胜有骑兵优势的对手,一要强调阵型,不同的兵种,必须要按照武器和战术特点形成配合。

就以唐朝军队来说,以《太白阴经》记载,一支万人规模的唐军,除了要装备上万条长q外,还要人手一张弓,配备大量的弩箭。

作战时弩手、q手、刀手、骑兵形成配合,歼灭敌方骑兵的有生力量。

第二,就是一支部队必须要有机动力,即使在缺少骑兵且装备大量长q的宋代,想要打赢对周边辽、西夏、金等强敌的歼灭战,既要发挥弩手、步兵、弓手等多兵种优势,也同样需要骑兵在关键时刻给对手致命一击。

比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宋辽战争里的雁门关之战,面对辽国十万铁骑的嚣张气焰,宋军主将杨业就利用雁门关地形部署,步兵据险死守,遏制辽军攻势,他亲率数百骑兵从背后夹击,结果一仗击垮辽军,打出“杨家将”的威名。

到了冷热兵器混合的明清年间,在面对敌方强大骑兵时,想要实现胜利,更要依靠多兵种严格的战术纪律。

明代俞大猷就凭着战车、骑兵、步兵配合的战术,以三千兵力击败上万鞑靼骑兵。

明代大英雄戚继光更制定了极度细致的作战:装备火炮、火q、火箭、长q的明军,在地方骑兵距己六十步时不许乱开火,而当敌人开始接近时,则按照“天鹅声”的号令依次进攻,当敌人被火器打击后,再派兵出击,一举击垮敌人。

凭着这类战术,戚继光一度打得鞑靼部落叩关求投降,曾经战火连天的蓟镇地区也获得了长期和平。

而在清代中前期,清军以鸟q、火炮、步骑兵轮番冲击的战术,也多次重创了准噶尔骑兵,捍卫了西北的和平。

但是同样要说的是,再好的战术,再完美的战术纪律,根子上还要依靠日常苦练。

一支纪律败坏的部队,不管有多么好的战术,也照样执行不起来。

比如拥有多种火器和优秀战术的明军,为什么明末时却被清军八旗反复吊打?说个萨尔浒战前的细节就知道:那些参战的明军,日常战术训练只是“袭其形似”,也就是摆摆样子。

这种日常摆样子糊弄事的队伍,上了战场自然抓瞎。

而到了一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腐化已久的清军八旗,同样成了“摆样子”的典型。

以清代名将乌兰泰的叹息说,当时清朝的驻防八旗,连刀矛弓箭都不怎么练,射箭十发中五就不错。

到了太平军北伐的战役里,清军的八旗马队被太平军一个冲锋,然后就是“轰然溃散”。

这样的军队不吹不黑的说,真是“一根棍子就搞定”。

“骑兵怎么打”的技术问题,见证的,恰是不同朝代的兴衰。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军事装备》《中国历代军事思想》《中国历代军事制度》《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你知道拿棍子痛,难道人家骑兵站着不动让你捅?告诉你一个残酷的事实:马比士兵值钱!这就是说,若骑兵将领没有把握,宁可让士兵送死,都不会让战马死的。

我给题主简单普及下古代怎么打仗。

电视剧上那种大混战都是假的。

打仗前排好对,然后瞎打一通,那战前排队列干嘛?显着人多,吓唬敌人?军团推进,都是方阵一齐向前。

前排的盾,后排的长q,这都是互相配合的。

己方的盾把对方的盾拼掉,让己方的长q手尽力输出。

这一系列 *** 作,都是以团体方阵进行的,绝不是电视剧上双方混战一团,单对单拼杀。

冲锋前,往往会先射一轮箭。

射箭目的有二,杀伤敌人,用箭雨打乱敌人阵型。

所以,没弓箭的军队很吃亏,甚至只能干挨打而没法还手。

现在说骑兵。

敌人排好方阵,骑兵绝不会大吼一声,然后冲上去。

那是脑残!别给我说重甲骑兵,重甲骑兵也不会无脑冲。

骑兵数量少,一般不会单独行动,都有步卒配合,或配合步兵作战。

只有骑兵达到一定数量,才会以单一兵种作战,历朝的游牧民族就是如此。

骑兵都是带弓箭的。

历史上厉害的马上将都有一手好箭术,没有好箭术你都不好意思称自己为骑将。

说说单独的骑兵攻击步兵方阵,先是试探性攻击。

包括射箭,或者试探冲锋。

目的是为了找到步兵方阵弱点。

找到弱点后,骑兵就会专门攻击那一点,甚至直接冲锋。

骑兵靠的是速度,一匹马冲进己方阵地不害怕,若十匹马、五十匹马、上百匹马呢?步兵被杀穿后,方阵就乱了,意思就是彼此间无法互相保护(就行盾兵防御、长q兵输出)。

题主说那木棍捅,你前面有1、2、3、4、5、6、7个人,你得拿多长的棍子捅?终于轮到你了,你发现对面不是一匹马,而是一群马,你化身千手观音么?当然这仅仅在骑兵、步兵优劣上分析的。

战争输赢,兵种只是一方面,天气、地形、装备、战术安排、将领的临场发挥等等,因素太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687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8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