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侯是秦王嬴政时期的嫪毐。
嫪毐是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的第二任丈夫。
侯,是一等封君爵位,长信是他的封号,封地在秦国的太原郡!见于《秦始皇本纪》:嫪毐封为长信侯。
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嫪毐与赵太后剧照)但我们要知道,这个“侯”,跟西周分封天下的“侯”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呢?就在于他们对封地能够拥有的权力不一样。
西周刚刚分封的时候,周天子就对臣子说了,“那一块地是你们的了,地权是你们的,房产是你们的,那上面的租客也是你们的,你们可以拥有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等等以及土地上所有人民的生杀大权。
希望你们好好治国让天下太平吧,不要瞎搞胡搞搞得天下大乱就好了。
我对你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如果周王室有难,你们务必要起兵勤王。
”(分封诸侯屏卫王室)这就是当初“分封诸侯以屏卫天下”的理想了,但是后来各个诸侯国实力强大了,他们开始摆脱周天子的掌控,并且还有欺君之举。
历史上的楚王熊通就曾经说过,“我乃蛮夷,我拳头大,我想干谁就干谁,周天子管不着!”见于《楚世家》: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
楚曰:我蛮夷也!这就是孔老夫子哀叹“礼崩乐坏”的原因了,因此,秦国在封君封侯的时侯,便特别注意这个情况。
为了防止这些封地坐大,然后脱离秦国的统治,秦国在给封地的时候,往往会由中央指定一位特派员——守相,到封地去任职,守相的作用,就是用来统一国家法令和实现中央意志的。
因此,嫪毐的这种“侯爵”,他不可能像西周时期那样的诸侯,拥有封地的“所用权”了。
他只能拥有一定的军权、治权和财权。
(嫪毐的封国位置——太原郡)封地和中央的权力具体是怎么划分的,这个还真搞不清楚,《秦史》没有写得很详细。
但“封地之主”的权势仍然非常大,可以准确地说,在制度架构中,它是大王以下的“一等封君爵”,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名。
理由是先秦时期执行的是“贵族本位”制度,只要拥有爵位,便自动拥有特权,“贵族二代”们依靠血统出身,也会天生拥有参与国家决策和治理地方的权力。
(嫪毐的封地实力)并且,爵,还重于官!还可以“世袭”!这跟后的“官本位制度”不一样。
后世的“官本位”,权力来自于官职。
比如唐朝的李林甫,他权势大并不是因为他的“晋国公”爵位,而是因为他的“中书令右相”官职。
这种区别在先秦时期,刚好是反着来的,不可不注意!而“官本位”的好处是在于:哪天退休滚蛋了,也就人走茶凉了,并且也不能世袭。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商鞅的变法,其实就是不断地废除“世卿世禄制”,不断消灭贵族特权而建立“官僚制度”的过程。
“封君制”的产生,跟他的关系很大!(卫鞅封君)秦孝公开始用卫鞅的时候,卫鞅还只是个“大良造”。
但“大良造”这个爵位并不能产生足够大的权势和威望,来支撑卫鞅推动变法。
如果在唐宋这样的年代,孝公可以用“封卫鞅的母亲为一品夫人”啊,或者给其妻子“一品诰命”什么的,来彰显皇恩浩荡和体现他对于卫鞅的支持力度。
但这种手法在当时不行,因此孝公便封卫鞅为君,给了他一块封地。
“封君”,给了卫鞅足够大的恩宠、名望和权势,于是卫鞅在秦国强力推行变法成功。
孝公死了之后,商鞅也被车裂而死,但这一种“封君制度”却保留了下来。
封君制度,给秦国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官僚制度,起到了缓和的作用,可以用来奖赏有功之臣,也可以用来安抚皇新外戚或帝后宠臣。
(看图)(秦国的官僚里没有贵族只有官)孝公死后,秦国的豪门贵族并没有覆灭,等到惠文王称王了之后,“封君”也跟着出现了提升的条件,后来才出现了“侯”。
到了汉初时,这种介乎于贵族体系和官僚体系之间的“封君制”,又出现了晋级的条件,皇帝之下便产生了“王爵”!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长信侯的“侯爵”,他既不是西周初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也不是商鞅的“二十等军功爵”。
它是“分封制度”向“郡县制”过渡,或者说它是“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过渡的一种新的封爵制度,它的级别是王以下的一等封君爵!文——千古
嫪毐受封长信侯,有封号,更有封地,乃是秦国最高等级的“彻侯”级别。
商鞅变法之后,重新建立了完整的爵位制度,共有二十级爵位:一级,公士,年俸五十石;二级,上造,年俸一百石;三级,簪袅,年俸一百五十石;以此类推,之后分别是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与彻侯。
关内侯与彻侯,是秦国等级最高的两个爵位,关内侯是十九级,彻侯是二十级。
虽然都称作“侯”,但二者也是有所区别的,关内侯年俸九百五十石,而彻侯是一千石,更重要的是,关内侯有食邑、封,但只能衣租食税,可彻侯则可以在封地自我裁断一切事务。
而嫪毐受封的长信侯,就是彻侯,而非简单的关内侯。
秦王政八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其封地位于山阳郡,同时在太原郡、河西郡等地也有不少的封地,而在封地,“事皆决于嫪毐”。
说简单点,当时做了长信侯的嫪毐,就犹如秦国内部的一个小诸侯一般,完全就处于秦国二十等爵位的顶端层级,非同小可。
其实,嫪毐能够被封侯,而且还是最高等级的彻侯,是一件看起来非常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爵位的授予,都需要按照军功等功劳,尤其彻侯这种等级。
秦国的爵位到底有多难获取,从白起的经历就能看出一二。
公元前312年,白起成为第十级的左庶长,而这个爵位是当年商鞅主持变法初期的爵位,伊阙之战后,白起灭韩全军。
不久后,白起又亲自带兵攻伐魏国,攻破楚国郢都,捣毁楚国宗庙,为秦国拿下楚国近半的江山,凭借如此功劳,白起受封“武安君”,身负“大良造”爵位。
当然,白起时期的秦国爵位与后来的二十级爵位制度有所不同,白起身上的“大良造”,已经算是当时最高的爵位,而得到这个爵位,白起立下的功劳有多少,不用多说。
所有的事实都证明,要在秦国封侯难比登天,嫪毐这个赵太后的玩物,军功之类根本无法与魏冉、范睢等人相比,他能封侯,与当时的秦国形势有关。
很多人觉得历史上的嫪毐,只不过是赵太后的面首而已,但事实上并非这样。
先秦时代,贵族女子蓄养面首,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根本就不少见,甚至朝臣们对这种事也都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别把窗户纸捅破,大家都会有意装聋作哑。
最典型的就是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她与义渠王有染数十年,还生下了孩子,晚年又有魏丑夫在身边,但当时根本没人拿这件事说些什么。
赵太后与嫪毐之间有染,那时候并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赵太后也从来没有把嫪毐藏着掖着,嫪毐也一直正大光明富贵显赫着。
嫪毐在平时,都待在自己的府邸之中,还拥有大量的奴仆门客,根本不是寻常内侍,而且雍城的大小事务都是他裁断,赵太后对嫪毐其实是非常倚重依赖的。
嫪毐能够封侯,的确与赵太后有关,不过终究还是要嬴政方面点头,而没有军功的嫪毐能够被封彻侯,说起来也是很特别。
先秦时代,母后垂帘一直都是种传统,在秦国尤其是宣太后之后,母后的地位是非常巨大的,而秦始皇家的情况有点不同。
当时把持秦国的太后,共有三位,一位是华阳太后,也就是嬴政礼法上的祖母,乃是嬴政祖父的正妻,当年嬴政的父亲子楚能够被立储,也多亏华阳太后支持。
再者是夏太后,她是秦始皇血脉上的亲祖母,是子楚的生母,而再来就是嬴政的母亲赵太后,这三位太后在秦国相互倾轧争夺权势。
华阳太后来自楚国,夏太后的背后是韩国,而赵太后代表的是赵国一系的外戚力量,其实三者之中实力最弱的就是赵太后,她必须依靠外界力量支持才能竞争。
当年嬴政的父亲子楚在赵国为质,逃回秦国的时候没将赵姬与嬴政带回去,所以华阳太后为其另娶了一位来自韩国的妻子,子楚与这位韩夫人生下了公子成蟜。
三大太后之中,华阳太后的实力太强,其他两方根本没胆量公然作对,而夏太后与赵太后之间的矛盾,其实是非常多的。
赵姬有亲生的嬴政,虽然嬴政也是夏太后的亲孙子,但相较于韩夫人所生、由夏太后一手带大的公子成蟜,夏太后自然更疼爱喜欢成蟜,而不是嬴政这个野生的孙子。
夏太后崩逝那一年,公子成蟜突然发动叛乱,不过史书上并没有过多描绘,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而嫪毐,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封了彻侯的。
成蟜之乱与嫪毐封侯的时间太近,不得不让人觉得有所关联。
其实,原本的赵姬依靠的是吕不韦,但那毕竟是旧爱,对于新欢嫪毐,赵太后自然更加青睐不少,当时的吕不韦已权倾朝野,用不着锦上添花,好处,自然还是留给嫪毐比较好。
可以说,嫪毐其实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物,因为他被封侯的时候,华阳太后与吕不韦都不曾多说些什么,纷纷表示了默许。
此外,虽然秦国是军功授爵,但真正因为军功被授予侯爵的却不是很多,秦国历史上,秦惠文王的弟弟樗里疾、张仪、吕不韦等,他们封爵都是通过别的功劳,未必是战场之上。
实际上凭借军功得到顶级爵位的,只有白起、王翦、公孙衍等极少数人而已,嫪毐若是因为别的原因被封了长信侯,其实也不是不能够。
嫪毐封彻侯的时候,嬴政也是认可的,因为对于他来说,借嫪毐的力量去除掉成蟜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还免得自己沾上容不下兄弟的名声。
所有的事实都证明,嫪毐绝对不是个简单的面首,是个具有极大力量的重要人物。
嫪毐封了长信侯之后,他的地位在秦国已算登峰造极,不过他与赵太后之间的情分,让秦始皇嬴政的脸上很不好看,这也给后来嫪毐的结局奠定了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