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很有趣,司马光迁来叙叙。
题主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持才傲物”,一个是“居功自傲”。
这两个词虽然都有“傲”字,但意思相差可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两个词的意思吧。
善于用人的刘邦 剧照两个词的定义1.持才傲物:就是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这种人,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真的有才。
没有才而“傲物”的人叫“骄傲自大”,自以为很“大”,其实却很小。
持才傲物的人,往往他的才能都非常突出。
要不在某一方面傲世独立,要不就是知识面非常广博且都能出彩。
前者如祢衡,文采辩才皆过人;后者如金圣叹,直接将《水浒》删掉五十章。
持才傲物的人,一般都不好相处,但却能令人折服。
第二个特点是瞧不起任何人。
如果只瞧不起“无才”的人,我们不会说他“持才傲物”,顶多说他“清高”。
但持才傲物的人就像站在山顶上一样,看谁都在下面。
即使山顶上还有其它人,他也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的眼睛总是向上看。
比如西汉的杨恽、东晋的谢灵运。
才高八斗谢灵运这类人一般比较难相处,情商低智商高大概说的就是这类人。
不过,别人看在“才情”的份上,也不会那么去计较,还是能容忍他们。
这类人以文人居多。
2.居功自傲: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目空一切。
这类人,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确实有功劳。
这类人往往都是在关键时刻能独当一面,或勇猛精进、或稳定朝纲,反正是比较关键的人物。
换句话说就是少了他,事情可能就办不成或办不好的人。
历史上这类人比比皆是,比如明朝的蓝玉、清朝的年羹尧等。
第二个特点就是身心膨胀。
在上级对自己嘉奖、下属对自己阿谀奉承以及不明就里的老百姓对自己崇拜的情况下,他们很快就把自己定义为“地球少了我就不会转”的那种人。
把自己的功劳无限放大,开始目空一切,觉得自己可以掌握天下了。
第三个特点就是归因错误。
这类人,会把自己成功的因素全部归功于自己。
完全忽略了环境的因素。
比如上级的委任、同僚的努力、对手太弱、前人打下的基础等等。
这一错误导致他们经常产生错觉,认为这份江山应该有自己的一份,或者自己可以让这份江山颠覆。
这类人大部分是行武出生,似乎很讲义气,只要对他们恭维几句,平常人跟他们就能“很好”相处。
但这类人是不能被皇帝容忍于世的:皇帝什么都能给你,就是位置不能给你,而你偏偏就想要他的位置,况且你还有点能力,他怎么能容你活在这个世界上?汉高祖刘邦 剧照真正持才傲物的人,一般是傲视整个世界,即使是权势钱财也视为无物;而居功自傲的人,则把权势利益看得相当的重。
对权势的态度,决定了这两类人的结局大相径庭。
持才傲物的人往往让人受气,居功自傲的人往往让自己丧命。
刘邦身边的人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刘邦身边有没有这两类人。
刘邦那个时代,与任何乱世都一样,能人辈出。
他的身边,文韬武略者众。
文有县吏萧何、落魄公子张良、浪子陈平、沛县小吏曹参、车夫娄敬、穷书生郦食其、能说会道的随何、废材蒯通、使臣陆贾、精通礼仪的叔孙通等。
武则以胯下受辱的韩信、宰狗屠夫樊哙、编席为业的周勃、布贩子灌婴、御车能手夏侯婴、强弓射手申屠嘉、强盗彭越和黥布等为最。
这些人中,有持才傲物与居功自傲的人吗?在持才傲物方面,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如姚广孝这种蔑视世间一切的黑衣宰相人物。
不过,郦食其勉强算是这样的一个人吧。
居功自傲的人,倒是每个朝代都不缺。
刘邦这里,韩信算是比较突出的一个。
我们就来看看他们的表现吧。
项羽 剧照1、郦食其(lì yì jī)郦食其年轻时就是出了名的“狂生”。
他一生以“酒徒”自称,眼里着实目空一切。
历史上,他的标签是“孤傲不逊、狂放不羁,爱喝酒、善词辩”。
秦末汉初天下动荡,各路英雄纷纷登场,郦食其谁都看不上,独独看中了刘邦。
刘邦最讨厌“酸儒”,以为郦食其也就是一个普通说客而已,于是在接见他的时候故意找两个女人帮自己洗脚。
没想到郦食其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文人,他的底子里也是一个酒肉之徒。
他完全无视刘邦身边的美女,上来就表现得跟刘邦一个路数。
《汉书·卷四十三》中记载了他们见面的精彩一幕:食其入,即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攻)〔破〕秦乎?」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于是沛公辍洗,起衣,延食其上坐,谢之。
可以看得出,他还是非常对刘邦的胃口。
他虽然远不如萧何、张良和陈平,但刘邦很喜欢跟他在一起。
郦食其的最大本事就是“会说”以及“不怕死”。
与刘邦初次相遇就送了个大大的“见面礼”:劝说陈留县令投降无效后,率众杀死了县令,迎刘邦进城。
别小看陈留这块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根据地,刘邦才算有了真正的后方,才能参与逐鹿中原。
“食其”的名字典出子路的一句话:“食其食者不避其难”,意即食人俸禄替人消灾。
本着这一宗旨,郦食其为刘邦说动秦朝守关将士,让刘邦得以顺利兵临咸阳城下,秦王子婴献城投降,秦朝灭亡。
另外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也是因为郦食其“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的一席话使刘邦改变了退却逃跑思想,攻取敖仓,获得充足的粮食,得以与项羽展开持久战。
可惜的是,持才傲物的郦食其遇上了居功自傲的韩信,在说服齐王投降这件事情上,好好的嘴上功劳被韩信的剑上功劳强夺去了,还丢失了自己的性命。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事就从韩信开始讲起吧。
韩信胯下受辱 剧照2、淮阴侯韩信刘邦的麾下,有两个韩信。
我们要说的是淮阴侯韩信,也就是那个家喻户晓的“胯下受辱”的韩信。
当时,天下这头“鹿”已经被杀了,面对的是来“抢肉”的六国残余势力。
其中最难啃的当属齐国,项羽也啃不动它。
谁能攻下齐国,基本上天下就在谁手。
刘邦也没敢想能轻易拿下,让韩信是作好了持久大战的充分准备。
这时,郦食其跑出来很自信地说:“韩将军已经在燕赵之地所向披靡,齐国却还凭借着地理优势观望,臣相信以己之力能够劝服齐王归顺,兵不血刃就能得到齐国。
”刘邦说:“那你去试试吧,我相信你。
”没想郦食其这一去很轻易地就说动了齐王。
齐王带着七十多座城池归顺了刘邦。
消息传来,刘邦大喜若狂,恨不得马上拥抱郦食其。
然而,刘邦却再也未能见到郦食其。
这个消息,对于兵临城下的韩信来说,就非常尴尬了。
韩信热血奋战一年只收复了五十多座城池,郦食其一张嘴就拿下了七十多座城池,自己军队辛苦得来的战功,还没有一个谋士多。
韩信很郁闷,于是听从手下辩士蒯通的建议,不顾郦食其的生死,乘虚而入,偷袭齐国。
齐王田广误以为汉王背信弃义,迁怒于郦生“卖己”,将郦食其“烹杀”了。
拿下齐国,是韩信自以为是的最大的功劳。
然而,他却没有看到这份功劳里刘邦对他的隐忍,郦食其为他付出的生命。
一时间,韩信成为了仅次于刘邦、项羽的第三大“分鹿”势力。
在刘邦需要他的时候,他竟然有了一丝犹豫。
要不是陈平把握大局,刘邦马上就要与他翻脸了。
韩信一而再再而三的居功自傲脸色,让刘邦越看越不舒服。
不过,无论历史上说刘邦是流氓皇帝也好,说他兔死狗烹也好,刘邦对身边的能人,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我们就来看看刘邦是如何对持才傲物的郦食其以及居功自傲的韩信的吧。
萧何 剧照刘邦对这两类人的态度通过上述分析,终于可以好好回答题主的问题了。
刘邦对郦食其,不用说,那是相当的不错。
虽然郦食其能力并不是最出色的,同时还自以为是,并且还给刘邦出过烂计,但可以说他是刘邦最愿意交往的一个谋士了。
郦食其陷于齐国,韩信出兵将其陷害致死,刘邦着实悲痛,但为了大计,他也只能隐忍。
他对郦食其的弟弟以及儿子都很照顾。
也是顾念与郦食其的一段难得的君臣之情。
可以说,刘邦对人才是非常看重的,即使是持才傲物的人也一样,顶多就是多闲聊与少闲聊的区别。
其实,劝说韩信攻齐的蒯通,也是一个持才傲物的角色。
刘邦心里是非常恨他的。
就是因为他,使得郦食其被害,也是因为他,导致刘邦与韩信关系出现缝隙。
但刘邦最终还是没有杀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邦还是比较有恻隐之心的。
他对韩信也是如此。
虽然韩信居功自傲,也曾经桀骜不驯过几回。
但他终于没有反叛,所以刘邦一如既往地容忍他。
然而,韩信自己却被利欲熏心,觉得自己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很没有脸面。
他本来是封了王的,因为参与参与谋反事件,被贬为淮阴侯。
从此对刘邦更是怨恨。
前197年,与陈豨勾结,密谋造反。
陈豨反叛,刘邦率军亲征,在临行时,刘邦召韩信一起随行,实际上就是想考验一下韩信是否与陈豨有勾结,给韩信最后一个机会。
然而韩信却推病不去,暗中与陈豨相勾结,写信给陈豨说:“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报。
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居功自傲的韩信,甚至已经被自己的“伟大”麻木到忘记了吕后、萧何都不是省油的灯。
韩信最终被吕后设计杀害并夷三族,给世人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一声叹息。
心狠手辣的吕后 剧照要说韩信的反叛之心,刘邦不知道吗?肯定知道。
刘邦是现在才知道吗?肯定不是。
他早就知道了。
但他一再给韩信机会,甚至吕后与萧何打算向韩信动手的事,刘邦也是早就明了的。
刘邦想让韩信跟随自己出征,实则也是保护他与防止他继续滑向深渊的一种策略。
然而,自以为是的韩信,怎么会理解刘邦的苦心呢?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和做法,我们能看得出来,即使是居功自傲的人,刘邦也是愿意给机会的。
最后,总结性地回答题主的问题:若是刘邦遇到恃才傲物、居功自傲的人才,他一样会人尽其才,多方关爱。
除非太过,否则刘邦不会因“傲”废人。
朋友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欢迎在评论区沟通交流。
感谢阅读!历经风浪的吕后 剧照
首先刘邦就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从高阳人郦食其可以看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这是郦食其对他的一个同乡说的,慢而易人就是说的刘邦恃才傲物,而郦食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
生自谓“我非狂生”。
这句话是郦食其对他同乡说的另外一句话:我的乡里有一个姓郦的儒生,年龄有流失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说他是狂生,他自己说他不是狂生。
这就是恃才傲物的刘邦遇到了狂傲的郦食其。
最后见到是什么情况呢?。
郦生至,入谒。
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天下同共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食其到了后,进去拜见。
刘邦叉着双脚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见郦食其,郦食其进入后,只是作了长辑而不下拜,说:足下想要帮助诸侯攻打诸侯军呢,还是像率诸侯军攻打秦国?刘邦一听就大骂:没见实的儒生,天下受秦国的苦已经很久了,当然是率诸侯军攻打秦国了,怎么叫在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军呢。
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食其说:想要聚集大众,联合正义军队去攻打残暴无道的秦国,就不应该这样傲慢的见长者。
刘邦这才停止洗脚,起来整理好衣服,让郦食其到上座做好,并道歉。
后边的谈话是郦食其的真才实学和计谋赢得刘邦的赞赏,封郦食其为广野君,让他作为说客出事诸侯国。
刘邦本身恃才傲物,又看不起儒生,但是面对狂妄的郦食其,因为郦食其有这真实能力,也是刘邦需要之人,所以刘邦立马改变态度,道歉并虚心请教。
刘邦还有就是能听从身边人的话,韩信攻下齐国后,想要做代理齐王,刘邦生气骂韩信不知道救主先想着自己当王的事,但是经过萧何和陈平的提示接着便转变话语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正的王,直接封韩信为齐王。
这是韩信居功邀赏,刘邦尚且能如此。
只要是人才,刘邦虽然会对这人不满,但是他能听的人劝,权和利弊会放下不满安身边人的建议去做,这也是刘邦之所以能留住这么多人才成功的原因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