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就是乾隆,他的名字原本写作“弘曆”,繁体字,日字旁,后被简化成“历”而已。
古代皇室取名十分讲究,同一辈分的男子,如果名字只有一个字,一般是同一个偏旁;如果名字有两个字,一般第一个字相同,表示辈分,第二个字也是同一个偏旁。
以明朝为例,开国劳模朱元璋在世时,已经给后世子孙定好了取名规则,必须按照“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偏旁取名,比如:儿子辈名字都是木字旁,如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孙子辈名字都是火字旁,如朱高炽、朱高煦(古代四点水属火字旁);重孙辈是土字旁,如朱瞻基、朱瞻埈、朱瞻墉;再往下一代是金字旁,如朱祁镇、朱祁钰;再往下一代是水字旁,如朱见深、朱见泽、朱见潾、朱见湜;再下一代又回到了木字旁,如朱祐樘、朱祐杬、朱祐棆。
如此循环往复。
“木、火、土、金、水”偏偏的字数有限,老朱的后代又特别多,所以出现很多生僻字,很多字跟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名称一致,老朱也因此被戏称为“化学老师”。
再来说说清朝,皇室取名规则和明朝类似。
以康熙为例,他的儿子都是胤字辈,名字第一个字都是“胤”,第二个字都是“礻”字旁,如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十四阿哥胤禵。
但清朝还讲究一个避讳,即便是亲兄弟的名字也不能和皇帝相同,比如四阿哥胤禛(雍正)登基后,就把兄弟们名字中的“胤”字统一改成了近音的“允”字,即允禔、允禔、允祉、允祺、允禵等等,只是我们后人研究时不需要避讳,所以仍以“胤”字称呼。
再看雍正的儿子们,都是弘字辈,名字第一个字都是“弘”,第二个字都是“日”字旁,如大阿哥弘晖、二阿哥弘昀、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曆、五阿哥弘昼,等等。
我们现在写乾隆帝的名字都是弘历,但古人使用繁体字,“历”的繁体字是“曆”或“歴”,这两个字通用,从取名规则看,乾隆的名字用的应该是“曆”这个字。
由此可见,乾隆的名字“弘曆”是符合取名规则,第二字带“日”旁的,只是后来我们推行简体字,把“曆”字简化成了“历”字而已。
顺便说一下,清朝的皇室成员出生后,都会报管理皇室事务的宗人府,并上报皇帝给选定名字,但据说乾隆在出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大名,而是一直使用小名“元寿”。
民间传说乾隆的身世有问题,有的说他是雍正的婚外私生子,有的说他压根不是雍正的儿子,而是海宁陈氏的儿子,所以长时间得不到皇室认可。
这种传说纯属无稽之谈。
雍正有6个序齿的儿子,弘历只是第四子,但雍正对他的教育培养十分上心,弘历在12岁时首次见到爷爷康熙,康熙也对他极其赞赏,有隔代指定他继承皇位的意思,这样一个被康熙、雍正两大帝王一直看好的子孙,不可能是民间谣传的私生子甚至外人。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向敬之康熙皇帝受汉文化影响,对自己的子孙开始使用字辈,并且只用二字取名,即:字辈字+另一字。
他在世时,已经见到了亲曾孙(如康熙长孙弘晳之子永琛,生于康熙五十一年),故而先后使用了三个字辈,即胤、弘、永三辈,同时规定后一字的偏旁分别为示、日、王字旁。
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强调近支宗室和远支宗室辈分幼子的严格区分使用:“圣祖仁皇帝选择日字、玉字偏旁之字,载入红摺,于此内命名,宗室至今仿用,不知迴避,实属错谬。
嗣后,日旁字除已经命名外,均不准用。
玉旁字除钦赐名外,均命更改。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这成为了清朝皇家子孙取名的一项典制。
日字旁,则是康熙孙辈的字辈之外另一字的偏旁。
康熙第四子胤禛有幸成为雍正帝。
他继位后讲究避帝王名讳,径将兄弟们的名字中与自己共用的字辈“胤”改成“允”,那还是不改他们都是胤字辈。
所以说,雍正先后生育的十子,无论幼殇还是存活,也都是弘字辈,而不是“几乎都是弘字辈”。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误解,无外乎雍正为了拉拢重臣年羹尧,故将其妹年妃所生的诸子名字,改“弘”为“福”,并将另一字不按康熙规定的偏旁用字(福宜、福惠、福沛),以示特别。
作为雍正的接班人,乾隆帝名讳弘历。
看似“历”没有日旁,这是后来简化文字所致,而雍正给他取名的字样为“弘曆”。
雍正给使用字辈取名的诸子选择第二字时,也是费尽心思,都是光辉、时光的意思,如“晖”“昐”“昀”“时”“昼”;或与光辉、时光相关的字,如“曆”“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