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的家在三峡库区的山里,那时称呼火柴叫“洋火”。
具说是从外国进口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用于人们煮饭吸烟和其他取火之用。
新中国成立后建了很多火柴制造厂,不同厂家的火柴小盒面贴有不同的精美图画。
我那时上小学,很是喜爱那些火柴画,称为火花。
那时市面上的一盒火柴和农家产的一个土鸡蛋的价格都是人民币一分钱。
由于传习语言的影响,解放后的一段时间民间仍然把火柴称为洋火。
由于农村扫育运动的普及人们知识的增加,到六十年代己经统称火柴不叫洋火了。
及至后来打火机的出现价格很贵几元几十元的都有,为了节省开支普通人不敢企及打火机。
由于社会的发展至今打火机成包成堆地卖且价格只有人民币五角四角一个,于是火柴被淘汰,工厂停产人们很少看到火柴,也更没人称洋火了,甚致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曾经的火柴叫洋火。
解放前和建国初的洋火洋油洋钉洋锨洋船洋车等一切带洋字的东西都成了过去的老人记意。
我们这叫 洋火 。
每种东西的叫法,一般是土与洋相对来说的 。
如洋火,相对的是土法取火方式,如果火镰子、火石等 。
有很多地方这些东西延伸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洋烟(卷烟 合装,'相对的老烟叶)、洋油(煤油,相对的棉籽油)、洋碱(肥皂)、洋臆得儿(香皂)。
还有洋钉(我们以前用的是打铁钉,方的)、洋车子(自行车,相对的土车子,木制独轮推车)、洋话匣子(收音机)、洋布(机器织物平纹布,相对的是人工织土棉布,七十年代还在纺线、织布)、洋袜子(针织袜子,相对的是棉布手工缝制的布袜子,粗、大、笨、重、闷、臭………有时在水浒或三国里偶而看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