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内容如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唐代诗人,少年时便颇有才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而这首诗的意境也比较开阔。
没有悲悲切切的离别辛酸之泪。
我们都要背井离乡,在外为官。
只要我们彼此相知,即使距离天涯海角,依然有个懂你的人,心的距离就像比邻。
所以,也不必有小儿女之态,在岔路口悲伤哭泣。
由送别时的伤感,转而豁达,友谊不会因为路途遥远而断绝,恰相反,只要心意相通,友谊也会地久天长。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诗的境界的一个大转换,格局开阔,不再拘泥于个人的小情感中。
由送别的缠绵,到豪气丛生,在送别诗中,这首诗无疑是上佳之作。
说起初唐意象和境界,应该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气和文化来描述,但是唐朝的国体基本是承接了隋朝的制度,李唐一族又是杨家的表亲,所以,现在说起改变初唐意象和境界,我理解所指就是社会风气和文风。
而文风基本反映了社会。
因为文化的转变需要的时间较长,而隋朝时间很短,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所以初唐,文坛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齐梁之风,当然,中下层社会也有顽强挣扎的魏晋风度。
齐梁之风(文风),形成于110多年的南朝。
表现在诗歌上,内容多以吟咏风云、月露,题材狭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
后世把这种艳情浮躁,缠绵藻饰,偏重声律,词采丽靡的诗称为“宫体诗”,”宫体文学”,以萧纲为风头,庾信、谢眺、萧绎、徐干等为风骨。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
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特立独行。
饮酒、服药(五石散)、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
鲁迅有一篇文章《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于酒之关系》,通过人物及文学作品的分析,社会习惯的考究,以严谨幽默的语调对魏晋之风做了中肯的论述。
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张若虚,陈子昂等初唐有识之士通过铿锵之作,震落齐梁之风华艳浮糜的“过度包装”,摈弃魏晋之风落拓不羁的“狂妄颓废”,使初唐文风转向清新明快,接近生活,“回归人间”。
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以其昂扬正气,旷达乐观的风格,一改以往悲戚忧愁,缱绻缠绵的送别诗风,反映了当时社会欣欣向荣的世态,表达了新一代年轻仕吏积极向上的心态。
首联以实景俯瞰之态,把人带到空中,一览广阔江山: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川蜀大地。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
这两句工对,将送别的意境从酒宴长亭扩展到千里江山。
并暗示杜少府前途广阔。
颌联以平淡无华的词句,道出作者实实在在心情: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这两句连对,带着惺惺惜惺惺的感情,将朋友离别的意义一下提到了国家社稷的高度。
颈联可以说是诗眼,所以,也成了千古名句。
以凝炼的措辞,说出了知心的意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这两句工对,将两人的友谊,加深到了推心置腹的诚度。
尾联收的乐观潇洒,以安慰激励的口吻,表达了诗人的青春意气: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这两句连对,将送别的凄楚心态一扫而光,将人生的聚散离别,看的平常小事一样,也反应了当时社会蒸蒸日上的世态。
这首充满正能量的诗,括约天地,直达人心,韵律工整,措辞干练,平接地气,彻底改变了齐梁之风,也摈弃了魏晋风度。
需要说明的是,魏晋风度,也有值得推崇的情愫,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齐梁之风,也有对文坛的贡献,比如诗的韵律工整。
许多优秀的唐代作品,都有魏晋齐梁的痕迹,唐宋乃至以后的贤达高师,也巧妙的采用了前人的优秀技法。
而像庾信这样跨越时空的大师,前后性格和文风有着明显区别。
所以,读古诗,读古人,要辩证的方法,结合那个时代的社会世态,分析判断,去伪存真。
附:魏晋齐梁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南北朝•谢朓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赠范晔诗》南朝•宋•陆凯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饮酒(其五)》 魏晋 ·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