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第1张

五军都督府 明代"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是:五军都督府负责军队管理,兵部负责军官选授及奉旨调兵。

每逢战事,由皇帝授意兵部委派将官担任总兵官,统领卫所军队出征,战后,总兵官归还印信,士兵回归卫所,这种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牵制及兵将分离的政策保证了军权集中于皇帝。

五军都督府是什么时候设立的?明朝的五军都督府是个什么衙门,职能是什么,和兵部是什么关系?

说起朝廷的六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因为六部制度从隋唐时期已经彻底形成,一直沿用到了清朝统治模式,延续了1000多年时间。

但是,说起五军都督府,相信有一部分朋友并没有听说过。

因为五军都督府属于明朝特有的军事管理机构,在明朝建立的初期,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属于相互制约的两个部门。

但是,到了明朝统治的中后期,兵部已经彻底架空了五军都督府。

那么,兵部如何架空了五军都督府呢?今天,我们聊聊这段历史。

首先,我们聊聊三省六部制度。

在隋唐统治时期,朝廷逐步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的模式。

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各自负责不同的工作。

六部则是:吏部、兵部、礼部、户部、刑部和工部,各自负责不同领域的工作。

其中,兵部负责全国军队的调动事务。

三省六部制度从隋唐时期流传到了宋元时代,公元1368年,吴王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政权。

随后,明朝大举北伐,将元朝势力驱逐回北方草原。

明朝建立以后,在各方面基本上都继承了元朝的制度。

例如在朝廷设立了中书省,文官首领李善长担任左丞相,名将徐达担任右丞相,从而做到了文武平衡、文官与勋贵的制约。

中书省管理六部,因此,在明朝统治的初期,六部的地位并不是很高。

至于五军都督府则是由大都督府改革而来的,公元1367年,朱元璋击败了汉王陈友谅以后,势力范围扩大到了两湖流域,实力大大增强。

此时,朱元璋需要一个专门管理军队事务的军事机构。

大都督府应运而生,由于这一机构非常重要,第一任大都督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

起初,大都督府的权力非常大,同时拥有调兵权和各地驻军管理权。

从明朝开始,皇权明显加强。

作为最高统治者,开国皇帝朱元璋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分割。

尤其是中书省和大都督府,公元1380年,朱元璋杀掉了丞相胡惟庸,并且撤销了中书省这个机构。

从此以后,延续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六部开始直接向皇帝负责,六部的权柄明显加强。

就在同一年,朱元璋改革了大都督府,将大都督府改成了前军、后军、中军、左军、右军5个都督府。

每个都督府设立左都督和右都督,品级均为正一品。

随着五军都督府的出现,标志着武将集团对军权控制力的削弱。

五军都督府丧失了大都督府拥有的议政权,开始不得不听命于皇帝。

此时,五军都督府的地位仍高于兵部。

因为各地军户的管理、各省驻军的训练和管理、各地将领的升迁,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六部之一的兵部,在明朝初期仅仅拥有各地驻军的调动权。

《明史》中清晰讲述了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的关系:“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

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

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

”由此可见,五军都督府拥有统兵权,兵部则拥有调兵权。

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一直在明争暗斗。

从表面来看,这是两个机构的权力斗争。

但是实际上,则是武将勋贵集团与文官集团的博弈。

在明朝统治的前期,武将勋贵集团拥有很高的地位,各位国公或者侯、伯,基本上都在五军都督府任职。

随着文官集团整体影响力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挤压了武将勋贵集团的权力空间。

尤其是内阁制度形成以后,内阁开始凌驾于六部之上,同时自然也凌驾于五军都督府之上。

内阁开始直接触及军事指挥权,与五军都督府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至于兵部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一次军事行动的惨败,很大程度上大大削弱的武将勋贵集团的势力,同时重创了五军都督府。

在明英宗在位时期,明朝开始大规模北伐,反击蒙古瓦剌部落的进攻。

但是在土木堡战役中,将近20万明朝精锐力量全军覆灭,明英宗朱祁镇本人被俘。

武将勋贵集团中,不少国公、侯爵、伯爵阵亡,武将勋贵集团的能力大大削弱。

在这次浩劫中,五军都督府暴露了各方面的问题。

明代宗朱祁钰上台以后,亲信官员于谦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提督京营。

在此之前,这一权力一直属于五军都督府。

在明代宗在位时期,兵部开始逐步插手武将的任免、各地驻军的训练和管理工作,并且把这些权力牢牢控制在兵部的手里。

例如兵部的武选司,开始负责各地武将的升迁和调任。

由此可见,五军都督府的地位迅速下降。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以后,并没有重新恢复五军都督府昔日的权力和地位。

按照《明史》的记载:“凡军制内外相维,武官不得辄下符征发。

自都督府,都指挥司,留守司,内外卫守御、屯田、群牧千户所,仪卫司,土司,诸番都司卫所,各统其官军及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 朝贡、保塞之令。

”在明朝统治中期,兵部已经开始逐步架空五军都督府,内阁则更在兵部之上。

由于武将石亨曾经密谋造反,引发了明朝皇室对武将勋贵集团的极度不信任,武将勋贵集团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衰落。

此时的五军都督府,只剩下了对各省军户和屯田的管理权。

兵部则一片片割掉了五军都督府所有的肉,在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期,军户和屯田管理权开始划归兵部。

在此以后,五军都督府彻底成为了一个虚职的军事机构,主要是为那些武将勋贵集团的子弟们,安插工作机会,从此远离了权力核心圈。

对于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明世宗实录》中出现了一针见血的评论:“凡天下将士兵马大数,荫授、迁除与征讨进止机宜皆属之。

十三年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见若以为品秩如其故者,而兵部阴移之,其权渐分矣。

所谓五都督者,不过守空名与虚数而已。

”由此可见,到了明朝统治的中期,兵部全面架空了五军都督府,文官集团彻底架空了武将勋贵集团。

在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明朝各地的总督、巡抚们,以挂职兵部尚书或者兵部侍郎的身份,节制各地的将领们。

至于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的工作关系,《明会典》中记载:“在京在外武职袭替优给,都司卫所呈送该府,行奏过送兵部奏请定夺。

……后行奏俱改属兵部。

”到了明朝统治的末期,基本上出现了文官节制武将的模式,例如朝廷的督师、各地的总督、巡抚均为文官。

清朝入关以后,由于自身并没有行政管理经验,因此几乎照搬了明朝的各种行政制度。

不过,清朝统治下,兵部的权力不如明朝,清朝形成了军机处、兵部与地方上总督、提督相互牵制的作用。

至于明朝建立的五军都督府,清朝并没有沿用,永远成为了历史。

明末时期的大都督府是明朝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五都督府的总称,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

朱元璋初置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之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

洪武十三年(1380)以 大都督府权力太大,在废 丞相制的同时,为防止军权的过分集中,也废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除亲军指挥使司外的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卫所。

各都督府主要负责武官诰敕﹑水陆步骑之 *** 练、军伍之清勾替补、俸粮、屯费与屯种之器械、舟车、军情声息、边腹地图文册、薪炭荆苇诸事宜。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每逢战事发生,由皇帝命将为帅,调领五军都督府所辖卫所之兵佩印出征。

军还即归印于朝,兵回卫所。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2937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