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备志》为明朝茅元仪辑,全书共240卷,约200余万字,图738幅,是中国古代部头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兵书。
其内容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
清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
此本为明天启元年刻,清初莲溪草堂(汪允文)修补本,部分页面有补钞。
这本《武备志》在图中右下角有电子版明中叶后,国家的政治、军事形势日益严峻,北部边疆不断遭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掳掠,东南沿海自嘉靖后“倭患”横行,屡禁不止。
明政府内部朋党纷争,宦官专权,士地兼并日益加剧。
常年战争耗费了明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繁重的赋税、徭役使人民苦不堪言,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流民起义不断。
明代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大大激发了文人论兵的热情。
文人入幕成为风尚,文官在政府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为军队统帅,这一时期兵学著作大量产生,茅元仪的《武备志》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编纂的。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兵书,《武备志》体系宏大,条理清晰,体例统一。
它将二千余种各朝的军事著作分门别类,每类之前有序言,考镜源流,概括内容,说明编纂的指导思想和资料依据。
每一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小类之下根据需要设置细目,如《军资乘》下又分为八类六十四个细目。
文中有夹注,解释难懂的典故,并且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文字眉批表现茅元仪对各个问题的看法。
《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大部分组成。
《兵诀评》十八卷,选录《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六韬》、《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全文及《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进行评点。
茅元仪对《孙子》最为推重,认为“自古谈兵者必首推孙武子”。
并说:“先秦之言兵家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
”明天启元年《武备志》初刻本,因“多悖碍字句”被清禁,是时钱塘人汪允文删明本诸序言,又删节去茅元仪原作中的“东胡”等“不妥”之字,此版《武备志》,号“莲溪草堂本”,于清代广为流传,并流传到了国外。
毋庸讳言,《武备志》也有其不足,如茅元仪在评论《三略》时认为是周代太公所作,而不知其书为伪托。
诸如此类,不在少数。
(文字介绍参考:明代大型军事类书《武备志》)大致内容卷首有宋献、傅汝舟、李维祯(补钞)、顾起元(补钞)、张师绎(补钞)、朗文焕(补钞)的序及茅元仪的自序(补钞)。
《兵诀评》18卷,收录了《武经七书》,并选录《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加以评点。
《战略考》31卷,辑历代用兵得失,起自春秋,迄于元代。
《阵练制》41卷,辑历代阵图、教练将士、训习刀q拳棒技艺等法[详]。
《军资乘》55卷,辑立营、行军、旌旗、军械、战船、火器、屯田、水利、河槽、海运、医药、马匹等事。
[详]《占度载》96卷,辑阴阳占卜、奇门六壬及方舆、海防、江防、航海等事。
《武备志》的编辑、刊行,对改变明末重文轻武,武将多不知兵法韬略,武备废弛的状况有现实意义。
它设类详备,收辑甚全,是一部类似军事百科性的重要兵书。
其中存录很多十分珍贵的资料,如《郑和航海图》、杂家阵图阵法和某些兵器,为他书罕载。
故该书在军事史上占有较高地位,为后世所推重。
由于此书部头太大,现分为四个单独的PDF文件。
文章底部为文件夹下载链接。
武备志,卷1(含序、目录)至卷52(主要为《兵诀评》18卷及《战略考》31卷)书名:武备志.卷1.序.目录.至卷52.共240卷.明茅元仪辑.明天启元年刻.清初莲溪草堂修补本.有补钞文件格式:PDF清晰文件大小:347M武备志,卷53至卷93(主要为《阵练制》41卷)书名:武备志.卷53至卷93.共240卷.明茅元仪辑.明天启元年刻.清初莲溪草堂修补本.有补钞文件格式:PDF清晰文件大小:278M武备志,卷94至卷149(主要为《军资乘》55卷)书名:武备志.卷94至卷149.共240卷.明茅元仪辑.明天启元年刻.清初莲溪草堂修补本.有补钞文件格式:PDF清晰文件大小:371M武备志,卷150至卷240(主要为《占度载》96卷)书名:武备志.卷150至卷240.共240卷.明茅元仪辑.明天启元年刻.清初莲溪草堂修补本.有补钞文件格式:PDF清晰文件大小:691M茅元仪(1594年-1640年),字止生,号石民,又署东海波臣、梦阁主人、半石址山公,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
明代军事家,文学家茅坤的孙子。
自幼喜读兵农之道,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关塞,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
崇祯二年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获罪遣戍漳浦,忧愤国事,郁郁而死。
茅元仪目睹武备废弛状况,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汇集兵家、术数之书2000余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
《武备志》之明天启元年南京刻版,幸免毁于明末兵燹,被汪允文收藏。
汪允文,钱塘(今杭州)人,室号莲溪草堂。
他对收藏的明刻板块进行挖改修补后,进行了重印。
莲溪草堂本与明刻明印本的字体、版式、版框大小以及断板情况均相同,首卷第1页版心下方亦有刻工姓名:“秣陵章弼写,高梁刻”。
正文中对清政权不敬之语不避讳,修版时也未一一挖补,保留了明版书的原貌。
注:此系列PDF文件包含分卷书签。
—文件夹:武备志(共240卷.明茅元仪辑.明天启元年刻.清初莲溪草堂修补本.有补钞)文件格式:PDF清晰文件大小:1.64G
明人茅元仪评价孙武: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这句话该怎么翻译理解?军事家茅元仪有什么贡献?作者:王成伟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武备志》书影)茅元仪(1594—1640),字止生,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明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诗人、学者,文学家茅坤之孙,一生著述颇丰,编有兵学类书《武备志》240卷,著录诗文近千卷。
关于茅元仪的生平,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茅待诏元仪小传》中有所记载,勾画出茅元仪坎坷激荡的一生,他青年时期继承家学,但屡试不第,醉心于风月,中年时期抵御后金,却屡遭陷害,后被放逐福建,最终忧愤而死。
在茅元仪短暂的人生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他的军事贡献。
作为军事家的茅元仪,《武备志》可以说是茅元仪军事研究的结晶,茅元仪的军事贡献基本上也蕴含于《武备志》一书中。
茅元仪的《武备志》共分为《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门,是晚明时期的军事百科全书。
明朝末年,北部边疆不断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东南沿海倭患横行,国家内部军队管理混乱,流民问题日益加剧,一系列内忧外患激发了当时文人谈兵的热潮,文人对军事的参与度也得到提高,尤其是茅元仪在进入孙承宗的幕府之后,更是为茅元仪军事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平台。
在晚明严峻的军事形势下,士人和将领都迫切需要一部军事类的普及读物,而《武备志》的诞生,恰好满足了当时社会上的需求。
(明代倭寇侵扰图)茅元仪的《武备志》在保存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其一,茅元仪收录了部分濒临失传的武器使用方法。
在《阵练制》中,茅元仪收录了各种刀、剑、棍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同时以口诀和图像辅助,这种图文并茂的解说方式,使后人在理解传统武器使用技法上能够减少误差,更好地传承中国古代兵法。
其二,茅元仪的《武备志》保存了大量边疆和民族的相关史料,《占度载》一篇中尤为集中。
明朝末年北方边患日益严峻,使茅元仪对明朝与游牧族群的军事冲突格外重视,他对北方九大边镇和朵颜三卫等军事部落的记载十分详细,为后世认识明末的北方军事防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其三,收录了《郑和航海图》,为中国航海史的史料保存作出突出贡献。
《武备志》共收录20余页《郑和航海图》,详细记载了郑和下西洋途径的地名、地形和地貌,并绘制出大量航线。
图中还表现出郑和的远洋船队是利用“牵星术”进行定位和导航的,可见罗盘导航为郑和的远洋航行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武备志·占度载》书影)作为军事家的茅元仪,身处内忧外患的明朝,能够敏锐地觉察到中国社会潜藏的军事危机,对北方边患和流民起义问题都有着十分深刻的认识。
《武备志》的编纂,是茅元仪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的结晶,集中体现了明末知识精英对那个时代的军事问题的总体理解,对明朝末年的军事建设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参考文献:1.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2. 任道斌:《茅元仪生平、著述初探》,《明史研究论丛》(第三辑),1985年;3. 赵娜:《茅元仪<武备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所,2013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