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苏轼

题西林壁苏轼,第1张

西林壁苏轼 题西林壁是苏轼的吗

题西林壁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全诗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简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题西林壁是苏轼的诗吗有人说苏轼《题西林壁》是哲理诗中的精品,你是这样认为吗?

野狐试答题主好,你的问题很大胆,这首诗可以说是精品,也可以说不是精品。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这是一首 经典之作庐山山岭连绵,山峰高耸,高低起伏,站在不同地方,看到不一样的庐山,在庐山中看庐山,庐山的真正面目是没法看清的。

这首诗即景说理,语浅意深,含蓄隽永,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这首诗可以说是这里是中的精品,几十年前,我的老师是这样讲的,我也是这样接受和理解的。

二这首诗很一般四十岁以后,越来越觉得这首诗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前两句所描写的景很概括,在那座山中,谁都能看到,也都能感受得到,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后两句讲的道理,我们都懂,小时在村口的大槐树下乘凉,听大人们常说:“人在事中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类的话,道理和老师讲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基本是一样的,也没有像谁说的,揭示了非常深刻的人生道理。

唐诗主情,宋诗偏于说理,但诗歌是以抒情为上,总体而论,宋诗低于唐诗,已是共识的定论了,直接站出来说理就是其明显的弊病。

唐诗也有说理的时候,但很含蓄,不像宋诗这样赤裸裸的站出来讲大道理,有强加于人的感觉,令人反感。

大概宋代理学发达,说理已成习气的原因吧。

唐人就不一样了,孟浩然的《春晓》也包含深刻的哲理,你感觉得到理,但不咄咄逼人,理在景和情的后面,说理也是细无声,没有强加于人的感觉。

三 这首诗很不一般前几年看了《苏东坡转》、《东坡志林》,读了苏东坡不少诗词,对苏轼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这首诗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首诗是苏轼从黄州贬所迁至汝州团练副使,赴任途径庐山之作。

苏轼和叁廖等友人同游庐山,留下诗作数首。

刚入山,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苏轼很开心,也很奇怪,遂作一绝句“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读《东坡志林》到此处,野狐在书边批语“山中僧俗识东坡,东坡不识庐山面。

”苏轼在庐山盘桓流连十数天,最后游了东林寺,题壁赠诗给摠长老,原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后来第二句改成了“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应当是传抄过程中他人所改,这种情况古已有之,往往是改的更好。

苏轼是古今少有的全才,大才,天分极高,可他心无城府,口无遮难,不懂识人防人,一片赤子之心,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常把自己搞得很狼狈。

北宋新旧两党对立,新党打击排斥苏轼,旧党也不喜欢他,混乱复杂的政治形势,让单纯的苏轼很是蒙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从惨痛的政治生活中感受出来的,是完全不同于我在大槐树下听到的道理。

听到并理解了的道理,和经历过后认识体悟出来的道理,那时有着质的差别。

大道理谁都懂,谁都会讲,“一家不知一家难”、“当家才知柴米价”这些话,我们年少轻狂时都常听说过,都懂得意思,可到了自己上有老下有小,在生活的泥坑中负重前行的时候才真的理解了这些话。

文天祥在兵败逃亡中带着《杜工部文集》,在舟中读杜甫诗,深为感叹的说:此情此景才真的理解了杜甫。

此刻我也只能说更好的理解了苏轼,发现我原来觉得这首诗平平无奇,是多么愚蠢,真是应了那句话,对那句“无知无畏”,我也有了更真切的认识。

有人说苏轼《题西林壁》是哲理诗中的精品,你是这样认为吗?这首诗,确实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在其中。

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人推崇苏轼为“宋词第一人”,不但是评价他的文采高,更是因为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曾经看过苏东坡的三首与庐山有关的诗,,有人说是代表苏东坡修为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便是这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风景优美,有云海、险峰、飞瀑等多种自然景观,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诗人来到庐山,观景有感,遂写下这首流传后世的经典诗作。

诗人写景之用意,并不是如此简单。

还寓理于景,阐述了哲理思辨。

从不同角度观赏风景,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不认识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山中,无法纵观全局。

观景如此,人生在世看问题亦是如此,我们学习工作、待人接物,如果都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换位思考,可能就会做到有效沟通,不至于局限于自身认知的小天地里。

这一首诗可以看出,东坡居士能够理智多于感情的去看待所遇到的人、事、环境,能够客观冷静去处理,这是一个明白人、一个综合人文素养比较高的表现了。

第二重境界《庐山烟雨》: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世人都向往庐山烟雨美丽、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没有亲自见到这个景观画面的时候,心中总是有千般万般的遗憾,不明了那到底是什么境界。

等到看到这庐山的烟雨蒙蒙,看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时, 心当下安歇,原来如此——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表现出东坡居士个人修为更上一屋楼,在持续的精进努力后,才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他在灯火阑珊处。

”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意味。

第三重境界《赠东林总长老》: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潺潺溪流的声音就像十方诸佛在出广长舌相,演说万法;山水林木、蓝天白云这些景色皆是清净的法身。

佛陀时时刻刻对我们说法,演说八万四千偈那么多的妙谛,其中的奥妙法理,如人饮水,只能心领神会,改天如何才能为别人一 一演说呢?这首诗可以说是非常非常高的境界了,这里面的境界不足为人道。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个人修为境界,实在说只有亲证方知,用语言是无法表达清楚的,所谓“张口既错”。

真的是言为心声,诗以言志啊,从个人文学诗词作品里面,能够看出东坡居士不断的提升个人综合修为。

这三首诗作,意境高远,一并奉献给大家,大家可以慢慢品味,希望能够喜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010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