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一觉醒来,发现整个士大夫集团都疯了。
为啥?因为他们仗着自己是开国功臣,疯狂地在全国各地圈地捞钱。
这还得了?刘秀在位期间,还能压一压这帮人。
可等到刘秀、刘庄去世以后,士大夫们可就都沸腾了!为啥?因为皇帝都是小孩儿,这还不好控制吗?于是乎士大夫当朝主政的现象就这么出现了,皇帝当然不甘心,谁也不愿意做傀儡。
于是乎外戚集团被他们拉了出来,老妈的娘家人总该给皇帝出口气吧?外戚的确占了上风,不过说到底外戚集团也是士大夫的一部分,娘舅也开始欺负起小外甥了。
小皇帝没办法啊,又想了个主意,那就是把宦官集团拉出来跟外戚、士大夫集团抗衡。
为啥非要找宦官集团呢?原因很简单,这帮人没有后代,又跟皇帝走得比较近,所以小皇帝最信任这帮人。
于是乎宦官集团和士大夫集团就这么打起来了,结果大家轮流执政,倒也乐得安宁,可到了东汉末年,这种体系发生了崩塌,党锢之祸就是这么来的。
一、皇帝没想到,宦官跟士大夫没差。
很多人觉得宦官没有子孙,没有家庭,所以就能一门心思地跟着皇帝后面混,忠心这一块儿没话说,而且还不会捞钱捞权,为啥?因为捞到了钱权又不能传给下一代,何必冒这么大风险呢?情况很快就超出了东汉皇帝们的控制,因为宦官虽然没有亲生儿子,但是他们可以过继一个儿子过来继承自己的家业。
这么一来除了士大夫、外戚力量开始疯狂捞金以外,这帮宦官们也发了疯似的开始捞钱捞权。
咋整呢?扶植谁上来都是个很大的问题。
比如说曹 *** 他们家,曹 *** 的爷爷曹腾就是个著名的大宦官,曹腾自己没儿子,就把曹 *** 的父亲曹嵩过继到了自己这边,继承了老曹家的香火。
自此曹嵩便继承了曹腾的一堆财产,靠着这些钱,曹嵩一路买官高升,直接做到了汉朝三公之一的太尉。
花钱能买到副国级身份的官职,可真了不起,曹嵩也算是一步一个脚印地买上来的,这也是为啥那么多士大夫瞧不起曹 *** 的重要原因。
二、党锢之祸源于宦官集团和士大夫集团互撕的过程。
大家都有共同的利益点,那就是权力和地盘,这么一来,究竟谁抢得地盘更多,谁的权力更大,这就很重要了!第一次党锢之祸,士大夫集团双赢。
那人钱财替人消灾,宦官集团在得知大赦天下的时间后,故意作奸犯科,纵容犯罪。
结果到了大赦天下以后,士大夫们依旧把这帮犯罪的人给收拾了。
这下好了,宦官集团立刻向汉桓帝举报这帮士大夫不照顾皇帝的面子。
汉桓帝二话不说就把这帮对大赦天下视而不见的士大夫们也给收拾了。
士大夫之首的太尉陈蕃自然要跑出来为士大夫们说几句话,结果汉桓帝不仅不听他的,反而更加亲信宦官,又把那帮士大夫再收拾了一顿。
下狱被杀的有成瑨、刘质等人,罢官逃亡的有岑晊、张牧等人。
甚至还通缉捉拿一大批士大夫。
这下子宦官和士大夫的矛盾算是彻底爆发了,天下读书人都站在士大夫那一边,因此士大夫们落下了一堆贤名,上了通缉名单的,都感到有点小自豪。
陈蕃作为士大夫的领袖,也未能幸免。
他的太尉之职也被罢免了,同时被罢免的还有司空刘茂。
这帮人算是被宦官集团收拾得服服贴贴的了。
可笑的是,被捕的这帮士大夫,居然还是被部分宦官们给救了。
我勒个去,这帮人立场显然不够坚定啊!在部分宦官的干扰下,汉桓帝又搞了一次大赦天下,这帮人集体出狱,不仅保住了小命,还赢得了好名声,双赢!第二次党锢之祸,士大夫可就惨了。
汉灵帝上台后,窦皇后成为了太后,他老爹窦武一下子成为了手握实权的大将军,外戚集团执政,士大夫的荷尔蒙再次被激发了起来,被赶下台的陈蕃又回到了太尉的工作岗位之上。
这个时候士大夫当然要报复宦官集团,可惜窦太后对宦官十分维护。
其实窦太后这一点做得不错,她虽然不怎么管事儿,可也知道平衡的重要性。
保住宦官集团,等于是保住了他们孤儿寡母的小命,只是后来她没控制住局面而已。
意识到危机的宦官们团结了起来,又要跟士大夫斗法了!这回他们算是豁出去了,打算来一场政变。
他们劫持了窦太后,开始带兵抓捕陈蕃和窦武。
80来岁的陈蕃带着几十个学生跟宦官们打了一架,结果打输了,把自己的老命也搭进去了。
窦武也被误认为带病叛乱,被羽林军们逼杀了。
这一波宦官集团可算是扬眉吐气了,他们将窦太后软禁了起来,再次罢免了一堆士大夫,一堆同情士大夫的人,也都遭到了终身禁锢。
这事儿还没结束,宦官们没打算就这么放过士大夫集团,他们诱骗汉灵帝,开始追捕大量士大夫及其随从们。
在这场灾难中,被抓捕杀害的有100多人,被囚禁、流放的多达600多人。
这次党锢之祸,把东汉朝廷搞得元气大伤,这也为后来的黄巾起义和天下大乱,埋下了伏笔。
终极决斗:活活掐死了东汉王朝。
汉灵帝时期,黄巾起义爆发,这事儿还真的跟党锢之祸脱不了干系。
大量士大夫被贬谪被杀害被抓捕,他们已经对朝廷失去了希望。
趁着黄巾起义,这帮人完全可以暗地里资助起义军对抗朝廷,为了缓解局势,汉灵帝的确也免除了部分士大夫及其亲属成员们的罪责,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汉灵帝去世后,何太后的哥哥何进成为了大将军。
宦官集团担心外戚力量死灰复燃,于是将何进诱杀。
这回宦官集团可算是倒霉了,因为他们惹了不该惹的人。
袁绍作为士大夫集团的领袖之一,带兵冲入宫中,把宦官给杀了个精光。
东汉再次元气大伤,这回东汉算是彻底走到头了。
因为汉朝皇帝在党锢之祸中,失去了士大夫们的心,而表面上支持汉朝皇帝的宦官集团,又都被袁绍给宰了,你说汉朝还有活路吗?董卓入京以后,再也没有像样的团队支持汉朝皇帝,以至于董卓居然可以擅自废立君王。
参考资料:《后汉书》
中国最早严重祸及文学的党锢之祸,是东汉后期宦官迫害士大夫的惨案。
他们之间的终极决斗,其目的是:皆想将对方禁锢,争夺话语权和对皇帝的影响力。
在中国历史上,党锢之祸几乎每代皆有,但最早的一次发生于东汉后期。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宦官控制朝政。
汉顺帝依靠宦官孙程等人的势力登位后,对宦官大加封赏,纷纷委以重任。
宦官一党也倚权弄权,胡作非为。
他们的这些做法,自然引起了朝中士大夫的不满和抗争。
双方你争我斗,矛盾愈演愈烈。
士大夫们惩治宦官的斗争虽屡屡遭挫,但他们却要决战到底;而宦官们则对士大夫恨之入骨,必欲斩尽杀绝而后快。
阳嘉二年(133年),太尉李固借到朝廷对策之机,批评朝廷滥封宦官,痛斥宦官“擅作威福”。
宦官制造借口,将其打入狱中。
后来幸得黄琼等人竭力救援,李固才得以释放。
汉桓帝即位后,再次封赏宦官。
冀州刺史朱穆在查办倚仗宦官势力贪赃枉法的地方官时,使人挖开宦官赵忠父亲的坟墓,结果发现赵忠违反朝廷规定用玉棺葬埋其父。
桓帝却对朱穆的做法大为恼火,要将朱穆罚作苦役。
后因太学生到皇宫请愿,方才作罢。
之后朱穆又给桓帝上书,指斥宦官“权倾海内,宠贵无极”,请求罢黜宦官,任用贤才。
桓帝不听,他又乘进见之机,再行面谏。
桓帝还是不听,喝令左右将他拉下。
此后,宦官多次借皇帝名义诋毁他,终致朱穆愤懑而死。
太尉陈蕃,多次请求桓帝宽宥被宦官诬陷的士大夫。
司隶校尉李膺,曾亲自带人进入宦官张让家中,把张让犯事的弟弟张朔送进洛阳监狱。
当时有个叫张成的人,靠占卜算卦等手段交结了不少宦官,甚至得到桓帝的赏识。
他得知朝廷将要大赦,竟放纵自己的儿子杀人。
时为河南尹的李膺,刚要惩办凶手,朝廷赦令下达。
但是,李膺不顾赦令,执意将凶手正法。
为了报复李鹰,张成的弟子牢修上书诬告李膺私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学生,结成党羽,诽谤朝廷,宦官也乘机推波助澜。
桓帝大怒,将李膺等人逮捕入狱,定为“党人”,并将陈寔等二百余人列“党人”名单,通令各地追捕。
有逃遁者,则悬赏缉拿。
太尉陈蕃因反对逮捕党人而被罢官。
永康元年(167年),颍川人贾彪到洛阳,劝说城门校尉窦武、尚书霍胥上书为“党人”申冤。
李膺在狱中则故意供出许多宦官子弟。
宦官们怕牵连到自己,于是劝桓帝发布赦令同年六月,李膺等二百多名“党人”获释。
但是,朝廷将他们的名字造册登记,列入永远禁锢名册。
“党人”虽被列入禁锢名册,但舆论却站在他们一边。
人们赞扬他们的气节,鄙视和憎恶宦官。
范滂被释放回汝南时,汝南及南阳士大夫出动数千车辆,欢迎英雄凯旋;窦武、刘淑、陈蕃,被人们誉称“三君”;李膺、魏朗、赵典等人,被称为“八俊”;此外,还有“八顾”“八及”“八厨”等,皆被视为社会的精英和楷模。
宦官未能压服士大夫,又策划了新的阴谋。
建宁元年(168年),汉桓帝病死,汉灵帝即位。
窦武、陈蕃等商定诛杀宦官计划。
不料事情泄露,反被宦官所杀,同时株连一大批士大夫。
宦官乘机发难,对“党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迫害。
建宁二年(169年),督邮张俭上书d劾宦官侯览横行不法侵凌百姓,请求朝廷诛之。
不料,奏章却被侯览截留。
张俭带人拆了侯览家乡的宅第及坟茔,没收其家财,并再次上书d劾,可奏章仍被侯览扣压。
侯览指使同乡朱并上书,诬告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各有称号,蓄意“钩党”,企图危害国家。
汉灵帝下令捉拿张俭。
不久,宦官曹节又使人奏请灵帝继续追究“党人”李膺、杜密等人。
十四岁的灵帝连什么是“钩党”都不懂,稀里糊涂地就同意了宦官的请求。
诏书一下,官吏四处逮捕“党人”,横加迫害。
当时死于狱中的“党人”达一百多人,他们的妻子儿女均被流放。
全国一大批有识之士和德高望重的学者,大多被宦官诬指为“党人”,惨遭迫害。
甚至平时只有一点小矛盾的人,也被对方借机诬告为“党人”而难逃灾祸。
在这次大迫害中,全国被害死、流放、罢黜、禁锢的人数多达六七百人,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
因隐居在家而幸免于难的郭泰,在听说“党人”被害的惨情时,不禁仰天悲叹道:《诗经》上说,贤人到处流亡,国家也快灭亡了,汉朝的末日不远了。
东汉末年宦官以“钩党”为借口大肆杀戮士大夫的党锢之祸,不但对当时的政治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制造了一片恐怖,对文化和文学也是一次极大的摧残。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此后的唐、明、清等朝代也发生过类似的灾祸,而且愈演愈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