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什么意思,肯定,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你死我活的争斗里,肯定上层要胜于下层。
谁有本事不是被杀掉,就是得天下称王称霸帝王将相。
老子曰,为奇者司杀之,智者不敢乱动,天下谁敢,谁敢造反杀谁,杀领头的,头为奇,奇才少数,剩下愚人不移,不敢乱动老实就太平了。
下愚太平不移,太平不变也。
有奇才的人不去发明创造新事物,只想争夺江山,这就是落后的原因。
上智下愚的意思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是什么意思?"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见于《论语·阳货十七》,一般解读为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蠢人是不可改变的。
这里的"知"同"智",所以对上知也有人认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相对应下愚则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认为这两种人是不可改变的人。
若仅仅从字义理解这句话是不能全面理解其深层次意义的,因为我们很快会发现孔夫子说的这句话和前面刚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有着逻辑上的混乱。
前面讲学习可以改变一切,本性相近的人通过后天个人的努力学习,在个人素养、品质和道德水准等等各方面会产生明显的差异。
而话音未落,后面又做了否定,认为学习是不可改变的。
这是怎么回亊呢?难道大学问家也会出这样低级且明显的逻辑错误?其实不然,是我们自己的理解出现了机械错误。
这两句话是有内在联系的,是讲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习性可变讲的是事物的普遍性,而上智下愚则要指出的是亊物的特殊性。
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于上知下愚在《汉书•古今人表》一书中有这样的解释: "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
"这里把人从习性上做了划分,进一歩论述了上智下愚的不可变的原因,同时指出了可与不可人群的可塑性,可迁移性。
"不是不可移,是不肯移"与孙星衍在《问字堂集》中的"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的后半句,有相似之处。
也把我们对下愚不可移的认识做了引伸。
下愚者为什么不移?不肯移?不可移?这恐怕就不仅仅是智力低下、愚蠢可解释的了的了。
究其原因,主观上不愿改变应是不争的,这些人长年累积,恶习已成,自己又不能认识、检讨自己的恶行,又拒绝改变现状,所以不可移源自不肯移。
至此,我们是否可对本提问作如下回复:在现实社会中,那些道德品质高尚,自我修养优秀又富有聪明才智的人与品行不端,道德败坏,常期为非做歹的人是不会被改变的。
原因很简单,前者经常做的是善行不需要去攺变,后者无法改变是其不肯攺变。
以上仅为读书体会,与志同者分享,欢迎指正。
-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基本义: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蠢人是不可改变的。
《论语·阳货十七》解读义:这句话,主要针对人的气质或性情而言的。
古人有言,读书(明理做人的圣贤之书)可以改变气质。
上智生而知之,下愚困而不学。
上智之人,心性光明,气质品性稳定不退转,守心坚固,故说不移;下智之人,心性遮蔽,气质品性之污积重难返,又不改过好学,故亦说不移。
气质或性情,关键在改习气。
以人的坏习惯或缺点为例,习惯很难改。
对上智根器好的人,灵明觉知惺惺常在,较容易化习气归本性;对一般根器中等的人也很不容易,要困而勉学,持恒精进,如逆水行舟,如爬山上行;对于下愚根器差的人,又不好学内省,那就更不谈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