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大交换》这本书与其听人评说,真不如自己亲眼去看看,非常独特而奇妙的视野,可以启发一种微观与宏观紧密链接的思维,更充分地认识这个世界。
我看“历史研习社”已经从书本内容上给予了一个正面回答的答案,那就补充一点儿自己的观后感见解吧。
哥伦布大交换的中心思想,其实无限接近于“易”和“道”,只是更多将结果评判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与融汇。
整个世界是一套完善的、有限无边的系统,这意味着任何意识形态最终都不会独行孤立,总会有互相打破、交织、渗入,看似各自出发,却又更像是重新回归。
地球处于十分奇妙的状态——凡是都能自给自足,也能自我演绎生存与毁灭。
人类真的在主宰一切吗?不,天道分分钟就教你们做人。
人类作久了,就会膨胀,会侵略,但往往也会被动地被侵略而不自知,老天隐而不发,却能环环相扣,完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塑造。
还有,易指出“万事必化”,永无恒常,道指出鸿蒙之后,再无混沌,哥伦布大交换则恍然间领悟,经济无法以人为控制而流止。
这些或博大或具体的概念,是不是都跟“降维打击”和“熵增”很相似呢?(皆可为,不可逆,殊途同归)
哥伦布交换(又称大交换,Grand Exchange),是1942年哥伦布航行到美洲所引起的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
“哥伦布大交换”这一概念最早是英国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在1972年出版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提出的的。
首先是物种之间的交换。
原产自美洲的农作物传播至旧大陆,旧大陆的农牧产品则进入到美洲。
现在我们所熟悉的甘薯、玉米、番茄、马铃薯、烟草、辣椒、橡胶等作物都是由美洲传播至旧大陆。
甘蔗、小麦、苹果、樱桃、柑橘等作物则从欧亚大陆来到了美洲。
非洲的秋葵、羽衣甘蓝和咖啡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马、牛、猪、绵羊、山羊和鸡等动物也从欧洲来到了美洲。
人类本身也是交换的对象,大量的非洲奴隶被迫前往美洲,还有小部分的欧洲人移居到新大陆。
在大交换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比如说烟草、咖啡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嗜好消费品,番茄与马铃薯改变了欧美的饮食结构。
物种之间的交流也促成了疾病交流。
欧洲人进入美洲的同时给美洲带来了诸如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大量美洲土著人因对这些新疾病缺乏免疫力而丧生。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美洲物种尤其是土豆、玉米的外传给欧洲及亚洲地区的人们提供了必要的食物进而促成了人口增长,拿中国来说,中国人口从1650年的1.4亿增加到1850年的4亿。
全球的人口则由1500年的4.25亿增至1800年的9亿。
全球人口增多的同时人口分布状况也发生了改变。
大交换还促进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
欧洲人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大量的产品被生产出来,其中一部分产品被运输到非洲被用来交换非洲的奴隶,然后这些奴隶被运送到殖民地劳作。
东亚、中亚同样贸易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哥伦布大交换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时至今日人们仍受其影响。
参考资料:(英)艾弗瑞.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美)杰里·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