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水淹七军以后,真的要躲在家里偷着乐了!因为白白给他送来了3万大军,还抓了曹军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造成了威震华夏的局面。
这事儿放任何人身上,那都会飘的。
关二爷自然也不例外,结果我们都知道,二爷不仅丢了荆州,还败走麦城。
水淹七军,不光是关羽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三国局势的转折点。
下一步该怎么走,绝对是影响个人和天下的关键点,那么关羽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呢?一、关羽应该及时收兵回荆州。
关羽北伐,带走了十之八九的兵力,这事儿对荆州的影响太大了。
尤其是镇守南郡的兵力不足,直接导致了后来糜芳选择投降东吴。
南郡不光是关羽的老巢,也是关羽手下那几万荆州兵的老巢。
荆州兵们的家眷都在南郡待着,一旦南郡出了问题,那荆州可就完蛋了。
荆州丢了,关羽连个归路都没有,更别提北伐成功了。
再说了士兵们的家眷都在南郡,一旦南郡被别人攻破,那荆州兵顷刻间就会瓦解。
关羽此时最好的出路,就是班师回荆州。
大军回到荆州,一切就再次恢复原来的模样。
利用这个时间点,想好怎么利用于禁的3万俘虏。
让他们去攻打曹魏,基本上没戏,不过让他们接受劳动改造,我觉得问题不大。
把脏乱差的活交给他们来做,以提升荆州的整体经济,还是有点作用的。
二、关羽不能中断对东吴的监视。
之所以说关羽飘了,其实主要就是因为关羽完全忘记了背后还有一个东吴。
吕蒙假装生病回建康了,陆逊代理大都督,整天写信歌颂关羽,结果就把关羽给搞飘了。
在关羽看来,江东都是鼠辈,因此他就没有做过多的防御。
实际上对面的曹 *** 是明面上的对手,这还不算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就是孙权这种表面上的盟友,背地里的对手。
过去关羽没有北伐的时候,时刻都在监视着孙权的一举一动。
湘水之盟过后,孙权似乎给关羽打了一剂迷魂药。
怎么说?过去孙权口口声声所说的,就是刘备借了他的南郡,必须要还,否则就要动武。
结果关羽3万大军,刘备5万大军,直接就要跟孙权开战了,把孙权也吓得够呛。
因为他们俩一旦打起来,双方就彻底完蛋了。
这事儿刘备心里也清楚,于是刘备就找了个借口,说要回去夺取汉中,大家商量一下,把荆州重新分配一下。
湘水之盟的结局是,刘备用长沙郡、桂阳郡和江夏郡的部分地区,跟孙权换取了南郡的归属权。
这事儿过去以后,关羽似乎就有点松懈了。
关羽似乎认为,签了合同的事情,总该不会变卦了吧?没曾想变卦是一种“传统美德”,在过去的文化里,就算签了合同,也没什么太大作用。
有合同在,吕蒙又回去养病了,新上来的陆逊整天在拍马屁,不由得不让关二爷产生错觉,东吴不会搞事情!其实如果关羽想要保住荆州,最好的办法是,只带一半兵马北伐,剩下一半兵马交给心腹来带领,把守南郡。
这样就能做到万无一失,哪怕放弃北伐,也不能放弃监视东吴。
三、关羽应该增设驿站,积极和刘备取得联系。
襄樊之战发生的时间是没有准确记录的,如果是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七月之前,那么关羽就是在策应刘备的汉中之战。
因为刘备在五月份基本结束了汉中之战,七月份成为了汉中王。
所以说关羽最迟在七月份发动襄樊之战,就是为了迫使曹 *** 早点放弃汉中。
我认为这才是比较符合当时关羽北伐的动机的。
结果似乎还是比较理想的,曹 *** 不想两面作战,在汉中之战吃了亏以后,曹 *** 就主动抽身回到了中原,准备对付关羽。
这个时候的关羽,完全可以跟刘备取得紧密联系,至少要让刘备知道关羽的一举一动。
战场上的信息是瞬息万变的,所以沟通十分重要。
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前,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这件事刘备是什么时候知道的呢?我们不得而知。
所以说,我认为关羽要想有好结果,必须要加强荆州和益州之间的驿站联系。
大不了设立双倍数量的驿站,争取将前线的战报第一时间送到刘备那儿。
因为刘备那儿有一整套谋臣班底,他们可以为关羽出谋划策。
由于信息不通畅,所以直接导致刘备无法及时救援关羽。
很可能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被杀的时候,刘备才收到十月份关羽水淹七军的战报。
如果刘备能够第一时间得知关羽的动向,那么刘备就能够采取救援措施。
哪怕关羽丢了荆州,至少也有援军前来接应,跟吕蒙在荆州打一仗,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你都不要联盟关系了,我还在乎曹 *** 是否能笑到最后吗?总结:建安二十四年,三家都在下臭棋。
建安二十四年很有意思,因为三国主公都做了一系列错误的决定,直接导致了三足鼎立的形成,以及延续半个世纪的战乱。
首先做错事的就是刘备集团,关羽北伐不懂适可而止,刘备方面没有及时得到关羽的信息,这都是错误。
其次曹 *** 集团也做错了事。
要想逐鹿天下,曹 *** 就不能放弃汉中。
放弃汉中就等于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半个世纪的雷区,关中之地岌岌可危。
再者孙权集团也在做错事。
表面和刘备结盟,结果背地里捅刀子。
最终造成了孙刘联盟正式破裂,东吴集团遭遇了刘备、曹丕的双方面打压,稍有不慎,都有灭亡的厄运。
他运气好,顶住了而已。
当然了,这里面任何一家不犯错误,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了。
刘备集团不犯错,坐拥荆州、益州、汉中,夺取天下指日可待。
曹 *** 集团不犯错,稳住汉中,时刻都有挺进益州的机会。
孙权集团不犯错,参与北伐,夺取合肥,拿下兖州,东边半壁江山就是他的了!海盐的炼制权就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参考资料:《三国志》
水淹七军是关羽威震华夏的一战,于禁投降后,关羽方最好的办法是退守荆州,联络孟达,在南阳-襄樊方向给曹魏压力,而蜀汉集团集中兵力攻取关中地区。
水淹七军是蜀汉集团的顶峰时期水淹七军发生在蜀汉集团的顶峰时期,此时无论从占领区、军队人数、声望、战斗力等各方面蜀汉集团都达到顶峰期。
水淹七军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此时刘备刚刚取得汉中之战的空前胜利,为了配合刘备的汉中之战,关羽集团悍然发动了襄樊战役,大军兵发襄阳樊城,将曹仁围困在樊城之中,于禁率领七军来救援,结果大败,曹魏方面的庞德被杀,大将于禁被俘,此时刘备集团继汉中之战后,在与曹 *** 的战役中又取得了一次巨大的胜利。
关羽水淹七军水淹七军不仅仅是关羽的骄傲,也是整个蜀汉集团的骄傲,此时的蜀汉集团占领益州全部、汉中地区、东三郡、荆州四郡之地,地域面积庞大,而且荆州、益州在整个东汉末年经历的战乱极少,相对安定富足,而且人才也集中,更重要的是此时刘备集团手中的兵力强盛,关羽荆州集团兵力5万左右,刘备益州集团兵力6万左右,上庸孟达刘封兵力1万,汉中魏延兵力2万,阆中张飞部兵力1万,整个刘备集团的总兵力在15万以上,而且这些军队战斗力强盛。
而此时也是刘备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时候。
刘备集团的战略布局隆中战略的两路出兵,就被伟人毛主席指出,两路分兵,兵力分散,无法集中优势兵力,而且两路之间无法及时通信,具有天然缺陷。
其实隆中战略只是刘备早期的规划,并不是需要完全执行的,况且形势千变万化,而隆中战略的前提是天下有变。
刘备集团跨有荆州益州其实跨有荆州益州后,刘备的根据地已经有了,其更应该一路作为佯攻,一路作为主攻,一路吸引兵力,一路主要进攻。
参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邓芝出兵箕谷,就是承担佯攻任务,所以从荆州和益州方向来看,荆州方向更应该作为佯攻方向,而益州方向作为主攻方向,从益州进攻关中,有成功案例,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取得天下的,因此,刘备集团更应该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关中地区。
水淹七军后及时回防荆州如果是这样的战略安排,关羽在水淹七军后,已经完全达到甚至已经超出其军事目的了,曹魏必将加大兵力防守南阳-襄阳一带,以防止关羽突破南阳防线,威胁许昌,则此时关羽应该收缩兵力,联络孟达,佯攻南阳襄樊,同时加大防守,防止东吴偷袭。
东三郡的地理关系孙刘联盟的战线并不牢固,孙权集团并不可靠,而且荆州集对东吴集团威胁巨大,因此,东吴发誓要取回荆州,因此,越是在前线作战,越是应该提防东吴偷袭,在水淹七军后,关羽更应该及时撤防,回守荆州,确保荆州地区安全。
然而天不假命,在一系列战争胜利的刺激下,蜀汉集团显然已经有点感性,缺乏理智的判断,尤其是高层,随着水淹七军后,东吴联合曹魏偷袭荆州,关羽在前线大败,荆州全部丢失,荆州集团数万兵力损失,而之后的夷陵之战,刘备举国东征,又损失了五万精兵,整个国力损失殆尽,只扔给诸葛亮了一个烂摊子,蜀汉集团再也无力统一全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