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已。
修养得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
有道德学问的人,无意于求名。
各位神:忘掉自已,不求功,不求名。
好伟大呀!您知道当今中国,这个人叫什么名吗?我好想知道!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逍遥游》三十三篇,以内篇居首,内七篇又以逍遥游居首。
逍遥游此篇实为庄子思想之代表,同时也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最足以表现其态度和为人风格。
因此我们在读庄子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寓言的主角都是"物",表现出来的是物性,而寓言的对象是人,呈现出来的是人性,因此我们必须深切体会其中的寓意,而不能受限於故事本身的描述,如此可能会对庄子的原意有所疏漏。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此即逍遥游篇的主旨、中心和结论,也是庄子的中心旨趣;由此可以了解所谓的逍遥游,应该是承於天地之正而欲六气之辩,而游於无穷。
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藉依附的,是悠游於自然之中的。
而如何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进而求得逍遥?我们所追求的“无”,应该是从“有”的境地升华而出的,也就是说“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
首先,何为“至人无己”,此为超越成见之我;超越小我;超越故我。
至人在不断的除去小我,修炼大我,不断地突破自己。
就像原本在北冥的鲲一样,它不满于自我,化而为鹏,然后飞到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是鲲鹏的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它就获得了逍遥游。
忘我然后超我,这是“无己”的境界。
其次,是“神人无功”。
如文中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一样,“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
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他不去专注于功名,只是在天地之间逍遥自在。
这里无功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做事时关注点不在结果会怎么样,不在能否给自己带来怎么样的利益好处等等,成就万物而不以此据功,这是无功。
但往往不据功,并不见得就得不到功名,而功名对于他可能只是额外的奖赏。
他不被功名利禄所限制住,超越功名,不执着于此,灵魂获得了自由。
最后是“圣人无名”。
在《逍遥游》中讲到尧和许由的故事:尧想把国君之位交给许由,许由拒绝了,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
”在故事中尧看似是“有为”的,他治理国家,居于众人之上。
可真的是这样吗?文中最后说道尧怅然若失,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地位。
他虽然有所作为,但是他只是为了把国家治理好,让百姓安居乐业。
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地位来做君王的。
此谓治天下而忘天下,不汲汲于名,活得纯粹。
“无己、无功、无名”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不贪恋功名利禄,随遇而安,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庄子说:只有那些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以及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
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
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
无功:不追求建树功业。
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
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
能够于无己、无功、无名,而后才能体悟逍遥之道,三者之主体为“无己”,所以想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就是在於“无己”的功夫。
庄子的这一思想,可以说源于中医养生之术。
“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人的养生,重在于适应自然法则,顺应六气,含饮食、冷暖、衣着、起居,以达到”无疾、未病“的健康状态。
庄子的无己,就是於人间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
这也就是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你的心观打通了,你看世界的方式就转变了。
你内心的执念也就放下了,世界也就自然而然的为你打开释然、逍遥、顺和的大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