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一本白话文小说。
小说成书时,正是中国从满情腐朽的统治中走出,进入到民国初期的阶段。
虽然实现了共和,但皇统思想,奴才意识还扎根于民众头脑里。
小说反映的也是这一时期的事件。
因此书中才有举人老爷,赵秀才之类的人物。
阿Q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
因不知姓什名谁故而取名阿Q。
阿Q是个孤儿,几乎是在饥寒交迫中长大。
没有亲戚朋友。
苦难的生活反而培养出阿Q少思少想,“只要自己吃饱那管皇帝撒尿”的达观精神。
因没有势力,也没有帮衬,阿Q多半是被人欺负的对象。
每当被人欺负,自己又打不过时,他总是想“这是儿子打老子”,这样一想心里便满足了。
阿Q的这一做法被后人称为“精神胜利法”。
直到现在也还有用场。
但是对于自己能够欺负的对象,阿Q也是不手软的。
比如小尼姑,吴妈等等。
遇到他们阿Q总是要占一点便宜的。
对自己的命运阿Q是认命的,不管有多少的苦难和不幸,他总是认为,这是人一生中必须要做的事情。
直到死他还在后悔,自己在死状上的圆圈没有画圆。
阿Q的一生,用小说的结尾来说就是:“这是一个无趣的死囚,一路上一句也没唱,让我们白跟了”。
阿Q的这一形象,正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
面对列强忍气吞声。
但对国内有识之士的反对声音,却是残酷镇压。
而大部分普通民众却是浑浑噩噩过日子。
面对这一现实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只好用小说来书愤。
阿Q正传,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诞生。
阿Q精神的本质就是自我麻痹,自欺欺人。
他的精神胜利法,直到今天还有人活学活用。
那是题外之话,暂不讨论。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小说的代表作,是一部韵味隽永的经典作品。
写于1921年~1922年,先期发表于报刊,后收入在鲁迅小说集《呐喊》。
小说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闭塞的农村小镇末庄为农村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的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
他不能正视自己悲惨的地位,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
小说的结尾: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q毙更是他坏的证据:不坏何至于被q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q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
荒谬病态的社会产生出病态荒诞的人格,这病态不独属于阿Q,而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个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阿Q精神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它在弱者的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其明显。
偶然为之,并不可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成为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使人走向毁灭的道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