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的典故,第1张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为什么成为典范?

中国人非常讲究尊师重道,早在教师节还没确定之前,我们就懂得尊敬老师。

这点早在孔子跟他的七十二门徒的相处当中就显而易见。

但是要是说的尊师重道的典故,最出名的当属“程门立雪”了。

成语“程门立雪”是出自《宋史》,据《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记载:“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简单地说就是:在北宋时期,有这么一个学者叫程颐的,有一天他的两位徒弟前来拜访。

此时程颐正好在休息,他的两位徒弟见状站在一旁等待老师。

待到程颐醒后,发现门外雪已经下了一尺深。

从此便留下了这“程门立雪”的美名。

程颐之所以能够得到两位徒弟的尊敬,除了传统的尊师重道的思想以外,跟他们一门的门风也是分不开的。

程颐来自官宦世家,先辈多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且为官清廉,素有好评,家风颇正。

虽然出身于官宦人家,但是程颐对仕途却没有多大的兴趣,跟他的哥哥程颢一样,程颐的兴趣也在于学问的研究上。

为了培养他们兄弟,程家特意请来当时的著名学者周敦颐进行教育。

周敦颐,相信很多人都认识,我们所熟知的《爱莲说》就是出自周敦颐之手。

除了在文学的有所造诣之外,周敦颐在哲学上的成就更高。

宋朝时期的理学,最早就是周敦颐提出来的,可以说周敦颐是理学的鼻祖。

在周敦颐的学术思想中,“诚”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主张人只有克服品性上的种种缺陷,达到“至诚”的境界,才能实现修养上的至高至善,成为“至圣人”。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程氏兄弟,将二程引入了理学的殿堂当中。

在周敦颐的传授之下,二程(特别是程颐)在学术上有了明显的提升。

年纪轻轻的程颐更是在京城开始收徒开学,颇有几分大师的风范。

从此讲学立说成为了程颐一生的事业,在恩师周敦颐的影响之下,“诚”也成为了他思想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少年之时,程颐便提出了“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

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如此深度的理念。

长时间的授徒讲学让程颐成为天下学子心目中的贤师,俊杰才子纷纷从四方慕名来投。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四人了,特别是杨时、游酢更是留下了“程门立雪”的美名。

其实“程门立雪”前,杨时跟游酢还不算程颐的徒弟,二人当时是来拜师的。

程颐也正是看到二人的真诚之后,才收二人为徒。

二人成为程颐徒弟之后,也不负师恩,继承了程颐“至诚”的理念。

而且这种“至诚”理念不仅仅是表现在他们的学说上,也表现在他们的为官上。

比如杨时,在程颐门下学成之后,他曾到浙江为官,遇上奸臣蔡京借口“便民”,大肆为其母筑坟圈地。

他没有学其他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自欺欺人,而是不惧蔡京淫威,坚决予以抵制,使其诡计不能得逞。

同时对于蔡京等人搞出来的“花石纲”,他更是深恶痛绝,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轻徭薄税,罢花石之征,体恤天下苍生疾苦。

在调入中央之后,他根据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连连上书,要求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贪官污吏。

在金国大举入侵之时,他又是坚定的抗战派。

可惜的是他所处的时代官场腐朽。

靖康之耻后,面对着国破山“何在”的局面,杨时只得辞官专心致志著述讲学。

宋室南迁之后,北方很多事物、思想也随着南迁。

杨时南归后,被东南学者奉为“程氏正宗”。

同时杨时早些年也培养了喻樗、罗从彦、李侗等一大批知名学者。

这些学者共同传承了二程、杨时乃至周敦颐的思想,延续了“程氏理学”的发展。

特别是李侗还是大名鼎鼎的理学大师、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师傅。

这样算下来杨时算是朱熹的师祖,而程颐算是他的太师祖,也难怪后人会将“程朱理学”合在一起说,因为本来就是师承一脉的,当然是有很多共同之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251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