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六甲番人曾讨论过有些唐诗用普通话朗诵并不押韵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汉字的发音在当代普通话、方言和古代官话都发生变化,这也导致一些古诗用普通话朗诵起来会觉得韵味大减,甚至无韵,比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以普通话朗诵,这首诗的“原”和“昏”明显是不押韵的,按《中华新韵》“原”是八寒,“昏”是九文,被判定为不押韵,然而如果按照平水韵,“原”和“昏”都属于平声十三元,当然算押韵。
一般来说,唐宋之后大部分古诗词都会遵照平水韵或词林正韵来选韵脚,但也有例外的,比如清朝乾嘉时期诗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但既不属于格律诗,也不是古绝,只能算古体诗,古典诗词至少是要讲究押韵的,古体诗也不例外,但这首小诗在押韵方面却存在争议,“樾”和“立”两个字,按平水韵分属入声六月和十四缉,连邻韵都算不上,按词林正韵分属第十八部和第十七部,按中原音韵分属车遮韵和齐微韵,按中华新韵也无法押韵。
有人认为这首小诗胜在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不顾及格律也是可以的,但是无韵不成诗,为了诗意平仄放宽是可以的,但连韵味都不顾,那显然是无法理解的。
那么用方言是否会押韵呢?六甲番人借助方言发音工具对照“樾”和“立”两个字,发现广府白话、潮州话、闽南话、客家话都无法押韵,但用吴语的苏州话发音,“樾”字读“yuih23”,“立”字读“lih23”,居然还算押韵,六甲番人推测,袁枚是浙江钱塘人,家乡话也是吴语,当时有没可能是使用吴语来创作此诗?以上是关于李商隐《乐游原》和袁枚《所见》押韵问题的分析,不知您怎么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