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我是征哥哥视觉,一位专注于文化领域的头条创作者。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对师徒。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1日),原名萧秉乾、萧炳乾。
北京八旗蒙古人。
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
先后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燕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等。
1949年后,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
1995年出版了《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次大战》,译作《尤利西斯》获第二届外国文学图书三等奖。
沈从文对萧乾恩重如山,是他引领萧乾走上文艺道路。
后来为什么二人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隔阂呢?文革中,萧乾与沈从文一家均遭遇磨难,但双方书信不断,沈给萧写过几封长信,可见二人关系密切。
1973年2月,萧乾从“干校”请假回京看病,拜访了沈从文,见沈一人住在一间平房中,而夫人和孩子住在别处,沈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十分不便,于是托人给沈从文解决住房问题,但未成功,便随口告诉了张兆和。
很快萧乾收到了沈从文一封措辞严厉的信,指责他多管闲事。
不久,两人路遇,沈从文斥责道:我住房的问题,用不着你张罗。
你知道吗?我还要申请入党呢。
以后萧乾给沈从文去信解释,但沈从文又回了几封长信骂萧,这些信后来萧乾退给张兆和,沈从文晚年助手、考古学家王予予曾看到过,说“措词之严厉是不可想象的”,还说沈从文晚年一提萧乾就生气,对家人说,在百年之后,不让萧乾参加他的身后事,“不准沾他边儿”。
对于沈从文的过激反应,常见解释有三种。
一是当时沈从文自得其乐,不想让张兆和搬来一起住。
二是与沈从文和丁玲的矛盾相关,1980年3月号《诗刊》上,丁玲突然怒斥沈40多年前创作的《记丁玲》,称此书“胡言乱语”,并说作者“无知、无情”,“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
萧乾与丁玲关系较好,文革后,萧乾是最早发表丁玲文章的编辑之一。
三是沈从文可能听到一些关于萧乾的传闻。
据著名诗人牛汉说,萧乾爱打小报告,常复写四五份,分发给社领导、人事处等。
其实,二人到晚年时,他们之间早已冰释前嫌,只是世事弄人,在萧乾即将前往拜见沈从文时,沈老却因心脏病发作去世,最终留下了世纪遗憾。
沈从文与萧乾是师生关系,沈从文是萧乾的恩师,沈把萧带引入文学道路,萧小沈8岁。
1957年,在文联召开的批斗会上,萧被打成"右派",沈当场一句话“我知道萧乾早在1930年同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上了"。
沈所谓的“勾结"指1931年6月至7月底,美国青年《中国剪报》,萧为编辑,当时大学生,出了8期,后因销路不畅通,停刊了。
对这段历史,沈心里非常明白清楚,但是沈落井下石,之前与之后相互发生了冲突矛盾,然后来沈甚至亲笔信,不许萧参加沈的追悼会,想想这对师徒关系最后这样的结局,当时的社会时代人心是如何斗争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