诖误

诖误,第1张

诖误 崇祯说的“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可以证明他对待大臣寡而无恩吗?

坦率说,我看的资料里崇祯没说过这句话,如果他真是那么说的,确实会变成一个刻薄寡恩的君主。

那句话其实应该是从《明史·本纪二十四》中崇祯写在衣襟上的遗书演化而来的,原文其实是这样的: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虽然也说诸臣之误,但没说自己不是亡国之君,说的是自己德行不足,招来上天惩罚,也是诸臣误导了他。

说白了就是责任一半一半,现代人或许觉得他在推卸责任,但在古代凉德藐躬可不是我翻译成德行不足那么简单。

原意应该理解为我也是亡国之君,大臣也都是亡国之臣。

至于说崇祯对大臣刻薄无恩,其实这个情况有点复杂。

老朽的拙见,他是个很情绪化的人,这样的人其实不适合当皇帝,虽然很勤勉,但是做事情条理性太差。

在对待大臣方面也是如此,对于大臣,他信任是真信任,恨不得掏心掏肺的信任,不加任何制约。

比如对争议很大的袁崇焕,几乎是把蓟辽地区完全托付给了他,而且还怕他被掣肘,兵部尚书也给了,文官里有地位了,副都御史也给了,言官里也能站住脚,尚方宝剑也给了,临机专断也由他。

三年的时间里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袁崇焕只要和谁不和就马上调走,这样的信任不能说不够。

不过一旦这种信任没有得到好的回报,他就会走到另一个极端。

贬谪都是轻的,像袁崇焕都被直接剐了。

就现有的资料来看,袁崇焕也就是够个绞刑,再狠点不过是斩刑,直接开必杀放大招真的是过分了。

除了被他太过信任的人令他失望外,崇祯基本上还不是一个太过刻薄的君主。

经常有人诟病他一朝十九相,但是老朽仔细看了看,这十八个人(周延儒两度入阁)中崇祯处置的只有三个,其他都是请辞的,其中不乏看明朝已经不行,早早跳船的人,崇祯虽然反感,但也没拿他们怎样。

而崇祯处置的五个中,周延儒假传捷报,崇祯没杀他已经是宽大了;薛国观是因为党争被检举受贿,但崇祯杀了他也有点过分,和袁崇焕一样,之前崇祯很信任他,这是一次很情绪化的作为,也是很恶劣的作为;陈演是因为耽误了调吴三桂入关的时间,致使李自成马上兵临城下,这样崇祯也没杀了他,罢官了事,然后这货因为钱太多,没来得及跑出北京,被李自成夹了脑袋。

很多人请辞的时候,崇祯都是在三挽留的,包括受袁崇焕案牵连的韩爌,可是大部分人都坚决辞职,这不说明崇祯不信任他们,只说明大臣早就和他不是一条心了。

所以老朽的拙见是崇祯不算个刻薄寡恩的君主,对于他信任的人还是很推心置腹的,但是这种推心置腹过头了,也就让一些臣子轻慢国事。

他又非常情绪化,一旦信任被辜负就觉得自己遭到背叛,处理手段极其激烈,造成君臣进一步离心。

他最后说诸臣误他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得不说,另外一部分原因是他没有驾驭群臣的手段,只凭推心置腹的信任是办不成事的。

崇祯还好意思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这句话?他手下又不是没有能干的大臣,不是他坑死了卢象升、孙传庭等人,明朝何至于这么快灭亡。

崇祯继位的时候,明朝虽然面临内忧外患,但是远不至于在这么短时间内亡国,崇祯性子急躁,待人刻薄寡恩,宠信汉奸,又没有担当,导致能做事的大臣要么被他害死,要么不敢出来做事,终日唯唯诺诺。

对于大明来说,崇祯所起的完全是负面作用,他哪怕老老实实待在后宫享乐,估计都会比历史上的结果好一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43308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29
下一篇 2022-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